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学习太极的秘诀 名家谈“太极拳的身法问题”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2:01
学习太极的秘诀 名家谈“太极拳的身法问题” 名家谈“太极拳的身法问题”“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这些都是经典拳论中关于身法的论述,每一个练习的人大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尾闾中正神灌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等等,这些都是经典拳论中关于身法的论述,每一个练习的人大概都耳熟能详。然而,对这些的经典论述如何理解?到底是“含胸拔背,还是含胸塌腰”?如何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八面支撑?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关系到练习太极拳的效果,也是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忽略的。
 
吴文翰:“三竖四平”求中正
练习,不论是走拳架还是打手,都应该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什么是“平准”?过去的老一辈太极拳家有不同的解释,大部分是把它解释为“天平”,也就是“戥子”。我认为不应该这么解释。“平准”这个词是从《庄子·秋水》中来的。(见他的书)汉朝有一个调整物价的机构,叫“平准署”,主要是调整粮食的价格。“平准”这个词的来源实际是从这里来的。
“平准”的意思就是调整平衡,运用到太极拳的走架和打手中,就是要根据外界情况调整自己的身体平衡,时刻保持自己的重心稳定。“活似车轮”则是说练习太极拳在三个地方要灵活,即腰要活,肩要活,腿要活。古代人见到的最灵活的东西是车轮,所以用“活似车轮”来比喻身体的灵活。后来,太极拳的老前辈们总结出了太极拳的三个圈——肩圈、腰圈、膝圈,认为人体就像个机器一样,各个关节都要灵活,而最主要的是这三个圈的运转灵活。“立如平准”是指掌握重心,它是身体灵活的基础;“活似车轮”是从灵活性来说的,是立如平准的目的。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个身法要求是比较抽象的,后来,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体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认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呢?大体说来,要做到“三竖四平”。“三竖”主要以中竖为主,就是头顶百会穴到会阴穴一定要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线一定要要垂直,后脑和尾骨也要垂直。两个“侧竖”是两肩的肩井穴和两脚的涌泉穴要垂直相对。由于太极拳是动态的,所以这两条“侧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肩头和涌泉穴都相合,只能是基本相合。在这里,太极拳吸收了形意拳的外三合理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所以,“立身中正”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做到这个外三合。所谓的“合”,是配合协调的意思。
“四平”是指眼要平,即练太极拳时,眼要平视,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肩要平,即两个肩头要平,不能一肩高,一肩低;胯要平,即两个髋关节要平。有些拳式,比如“金鸡独立”,就容易肩不平、胯不平的现象。最后还要心要平,就是心静的意思,不能浮躁,不要紧张。
练习太极拳时,做到上述“三竖四平”,基本就能做到立身中正了。除此之外,还要动作适中,无过不及——这也是“中”的一个含义。除了中正外,打拳还要安舒,就是从容不迫,不紧张,还要做到“八面支撑”——就是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中正的。
除了上述要求以外,武派太极拳在身法上的要求更加严格,它要求在练拳时,身体胸前的任脉和后背的督脉一定要相对,不能出现扭脖子、扭胯等动作。
做到上述几点,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这是对练习太极拳的整体的要求,局部的要求则是“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对“含胸拔背”的提法,有的老师认为是“含胸塌腰”。我认为,太极拳最早都是由各地的拳师口头传授的,所以,其用语和用词是不一样的,因此,是“塌腰”还是“竖腰”,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要看他的具体练习方法。从文字上理解,“塌腰”,就是松腰,腰一松,就塌下去了,有松沉的意思。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腰一定要竖起来,竖起来,才能直,才能正。当然,在竖腰时,为了使腰不太僵硬,还要放松,这样才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如果腰塌下去,弯曲了,怎么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呢?这只是从文字上理解,应该从具体练习方法上认识这个问题,要看他在练拳时的要领对不对。再比如,“松肩沉肘”这个要领,有人说是“松肩坠肘”,还有人说是“沉肩坠肘”,从文字上讲,他们是有些区别的,但是,具体到练习实践,则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太极拳的正确的练习方法应该是腰要竖起来,在腰竖起来的前提下,要放松,腰竖起来了,背自然直了。这样就能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从角度看,腰不竖起来,对健身也是不利的。古人讲要“威襟正坐”,要“坐如钟”,都是要求腰要竖直,不能弯塌。所以,无论练习太极拳还是健身养生,都要求竖腰。
另外,对“含胸”我要澄清一些错误的认识。所谓“含胸”是相对于挺胸而言的。过去北方的拳种大都是挺胸练习,小腹向里收,姿态就像战士的立正,比较挺拔好看。但是,这和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不同。太极拳讲究气向下沉,不讲究气向上走,比较含蓄。所以,根据当时北方的身姿要求,武禹襄提出了“含胸”。所谓含胸就是含蓄的意思,既不要向外挺胸,也不能凹胸。含胸才能拔背,这两个要求是相关的。如果是弯腰凹胸,则会压迫心肺,不利于健康,也不符合太极拳的身法要求。只要不挺胸,就是含胸了。只要把胸部放平,自然呼吸,两个肩头微微含蓄一些就可以了。
 
赵幼斌:“顶头悬”中有玄妙
练太极拳讲究身法,要求做到中正、灵活、稳固。身法服务于四肢,身手配合要达到最好的运动效果和技击效果。
对身法的规范有许多要领,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等要素,都是相互关联的,并影响着身法的形态和运动质量。
讲身法首先要讲“虚领顶劲”,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虚领顶劲”也写作“虚灵顶劲”,又叫“顶头悬”。具体做法是:喉头微后收,下颌稍收提,头顶(百会穴)虚上领,使颈椎拔起松竖,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功用是生气势,主精神,提携周身,产生灵感。
这里要特别留意“悬”字的概念和感觉,我认为它对“虚领顶劲”是更准确的表述。“顶劲”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因此“虚灵”就是进一步规定了“顶劲”的状态。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让头部主动“悬”起,使颈椎拔展,“顶劲”与“虚灵”感觉同时存在就叫“顶头悬”。实际上,做到“顶头悬”的要领,就等于做到了“立如平准”。
“立如平准”原本为“立如秤准”。“秤准”究竟指什么?是秤?是栓提绳的秤纽?还是秤杆上的秤星?还是指天平?这好像没有十分确定的记载和解释。但不管是“秤准”还是“平准”,拳家们一般都把这两句看成一个概念,也都用作比喻并要求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我认为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要“虚领顶劲”。因为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再着意两肩胛、两胯的放松,会感觉血气贯四梢,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虚实轻重也觉左右可消长自如,“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身法劲感油然而生。这就是“顶头悬”起到“秤准、平准”的作用。所以“顶头悬”是做到身法“立身中正,上下贯串;左右平衡,虚实互补;灵活守中,活似车轮”的前提。
当然,运用身法达到一定的技术效果还必须包括“含胸拔背”、“松腰”、“气沉丹田”等相适应的要领配合。比如在“顶头悬”的同时,也同时使“沉肩”、“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等要领上身,方能形守一派自然,意存活似车轮的身法机要。同样,发劲时,脖后大椎与“顶头悬”同时上提、下端尾闾坠卷将腰脊抻拉,同时腰脊(命门处)主动向后略撑,加上“含胸拔背”、“松腰”、“气沉丹田”等配合的作用,周身筋骨瞬间产生弹性发力,这就是“周身一家”、“力由脊发”而“无坚不摧”的整劲。“周身一家”就是诸般要领同时存在同时运用。而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收式,百会(头顶悬)、大椎、腰椎、尾椎这条脊椎主干——从意识到动作,就无时无刻不在动静、开合、蓄放、刚柔、快慢间运动着和主导着整体运动。
“含胸”是心口不窝气、平而略内含,有心胸宽舒海涵的感觉。胸不能前挺,两肩不能后张,如此则气涌力浮;“拔背”是在大椎上领时,顺便将胸脊抻直,有“气贴于背”的感觉。背不拱,背拱则气聚劲僵,也不前顶,前顶则胸仰,重心上升根浅。“含胸拔背”的做法实际与“顶头悬”的运动方向相反——锁骨、肩头、肩胛、胸、肋、背部骨架和肌肉群,及胸腔内部脏器同时向下松坠,与顶有上下背道而驰之感。
这里注意“气贴于背”的概念。“贴”字有轻、粘、存的意思,是意在蓄神。不是将气、劲聚在背,或成拱背发力的姿态。实际上“拔背”是要求劲通于背,背存收放之机,起到劲气输送顺达的作用即可。因为主宰劲力关键在于“用腰”而非“用背”,是用腰脊段的曲卷开合之动,形成下与腿脚,上与背、肩、手劲势贯串顺达,因而背部不能聚气或弓背。但两掌推出或发力时,肩胛是随臂向前拉伸,加上尾闾的坠敛,背部自然形成饱和(俗称龟背)状态则是必然的,当然也是允许的。
“松腰”,是在胸背部内外松弛连带的作用下,使腰腹部延续向下放松得到的松驰状态。不讲胸背放松,单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松腰”有利于气沉丹田,力贯足下,下盘稳固。但“松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用腰”,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简单地说,“松腰”能更好地做到“分虚实”,避免“双重”,达到进退转换的自如稳健;“松腰”有利于做到敛臀、收腹、蓄劲,在发力时配合呼吸能产生一定的“气劲”,但不能塌腰撅臀。腰为一身之枢纽,用好腰就能为周身上下内外更好的服务。
也有人将“松腰”称“塌腰”,虽然解法一样,但毕竟“松”与“塌”字义相差较远。“松”就是不紧张,“塌”有倒下、凹陷之意,不甚了解的习者容易产生误解,不如用“松腰”自然明了。
总的来说,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好像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上面提到和简述的身法要领外,拳经、论、诀中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领会,使我们走弯路,不断提高演练效果。
 
刘伟:“静态中正”和“动态平衡”
练习太极拳首先是对自己身形的调整,要提顶松肩,立身中正。这种调整首先是在意念上进行的。
打拳前,在意念上,要对身形进行上下方向的调整,然后再从左右、前后上进行调整。用意念调整好身形,用拳论中的话,就是要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的感觉。这时,在动作方面是属于静态的,但是,在意识上,已经有意念动作的萌动了。然后,在意念的带动下进行套路演练,这时是动态的。
一般来讲,在静态情况下做到立身中正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在打拳走架的动态情况下,如何使自己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在动态的情况下,一定有虚实的变化,要在虚实变化中体现出“立身中正”,这就比较难了。所以,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做到“立身中正”,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太极拳动作虚实的变化规律,在虚实变化中掌握身体的动态平衡。掌握虚实变化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要稳,只有身形稳定,才能立身中正。如何做到稳定呢?这就要求在动态中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使身体保持平衡状态。没有这种平衡状态,身体就谈不到中正,也就没有“中正安舒,八面支撑”的感觉。
对吴式太极拳来说,其特点有“斜中寓正”的说法。什么叫斜?什么叫正?斜是从后面看,正则是从前面看。斜是为了正服务的,正则是为了自身的平衡。拳论说“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如果上下不是一条线,身体左右转动时就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所以,“斜中寓正”是看似斜,实际上是正的。再有,这里所谓的“斜”是动态中的变化,不是静态的。比如“搂膝拗步”,这个动作完成的一瞬间手掌向前按,可能看起来身体是向前斜的,但是,它有一个掌的旋拧动作。因为吴式太极拳讲究进退螺旋劲,所以,向前时必定有一个旋拧的动作。向前旋拧,身体必然倾斜,这也就是为什么吴式太极拳要“斜中寓正”。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对“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正安舒”要求的是从自己的中线出发,把握住自己的中线,然后,一切动作从这里出发,即便身姿有些倾斜,也要保持自己的中线。
在中正方面,武式太极拳表现得比较突出,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实际也是如此要求的。如果不是从自己的中线出发,那么内气和动作就合不起来,推手时既抵挡不住对方的劲力,也不能听出对方的劲力。如果没有自身的中正,掤劲就出不来。所以“中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也是比较难做到的。
对于“含胸”的说法,目前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所谓的“含胸”是太极拳的一种用法,并不是练拳中的一种常态,也不是一种练法。所谓“含胸”是当对方的劲力过来了,我含胸引化,继而反击,这时自己的状态是含胸。但是,练拳时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含胸状态,胸部就会受到挤压,这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含胸拔背”是一个蓄力的过程,是为了发放,不能总是处于一种含胸的状态。练太极拳要求“裹肩敛臀,圆裆开胯”,这些要求是为了立身中正,使身体产生一种整体劲。练拳时讲究“有意莫带形”,不能在外形上太过含胸了,只要有含胸的意就行了。“形不正,气不顺,理不通”。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求形正。这种身形的中正,是在自然中求得的,所谓“自然之中有规矩”。练习太极拳在身法上要力求自然,在自然而然中让身体符合太极拳的规矩。规矩不能用僵化的外形表现出来,要自然——这是练习太极拳的一个目标。
 
崔仲三:自然中正即浑圆
无论是“含胸拔背”还是“含胸塌腰”,都是太极拳老前辈对太极拳动作的一种要求,它们都要求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放松和顺其自然,要符合人体腰椎骨的自然结构,在放松的基础上,要达到百会和尾闾的自然的垂直。“含胸拔背”和“含胸塌腰”,都是让人们在自然和放松的条件下,进行太极拳的演练。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太极拳劲力和肢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立身中正”与“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这两句话是同一个意思。“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而“不偏不倚”,则是对“立身中正”的进一步解释,强调了“立身中正”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做到了“立身中正”,才能达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理想状态。
拳论还讲“八面支撑”。这里的“八面支撑”不单单是指八个方位的力量,而是要求你在练拳时周身所有的方向都有支撑的力量,也就是说,太极拳的练习并不是一个平面的练习,而是球体的练习,练习者要有被圆球包裹,自己是圆的中心的感觉。这样,你的拳架才能浑然,身体才能浑然,才能做到拳架和力量的浑然一体,才可以做到劲力的顺达。
如何做到“立身中正”呢?首先要做到松腰松髋,只有髋关节能够松下来,身体才能中正。其次,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膝关节不能挺直,要略有弯曲,使身体能够保持在一个中正安稳的状态下。比如在做弓步动作时,前腿弯曲,后腿也应该是自然微曲的。这样,腰髋能够沉稳下来,达到立身中正,劲力才能沉下来,呼吸才能沉下来,才能做到气沉丹田。
关于“含胸”,老前辈说过,“不挺即是含”。这是老前辈们经过多年练习,对上体姿势的一种感觉,实际是要求把两个肩关节微微向前合。“拔背”不单单只是横向位置的,还有百会到尾闾的一个自然的弯曲状态,因此,“拔背”是由横向和竖向构成的一个圆的结构。这样才会有自然的八面支撑的球体感觉。所以,无论是“含胸拔背”,还是“含胸塌腰”,都是要求你在自然的状态下,体内产生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是文化、、融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不同於一般的体育、舞蹈和竞技项目。一招一式,每个动作,都深涵著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武学兵法、传统道家养生术。
我学习、修炼、研究已四十四年,几十年来,我体会到要炼好这套传统陈氏,必须抓住三个基本环节:守规矩,明拳理,懂劲道。其要诀,我总结了二十条。今天同大家谈谈,拋砖引玉,共同研究。
1、心专:
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这些都要注意。打一套拳15分鐘左右,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思。打太极拳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一走思,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有人说走路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而练太极拳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為它是动中求静。
2、松柔:
太极拳技击最大特点是“化打结合”。对方来力,我尽量化开。能容能化,使对方失去平衡為主,不制敌於死地。化打合一,特别是陈氏太极拳打低架子,这是因為低架子容量更大。陈发科公强调“顺随”。陈照旭先生讲:四大块都要放松,即两肩和两胯一定要放松。全身能放松,才便於容,便於化。
3、轻沉:
拳打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襠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4、培根:
“打拳先培根”,这是陈家沟打拳的名言。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前后应该骑在一条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弓马步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弓蹬步最多。什麼是弓蹬步,即弓著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為支撑点,后腿為施力点。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侧,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而且退步要短促,进步要柔,即所谓“迈步如猫行”。陈照奎老师讲:打拳不是走路,脚一动即有用。
5,规矩:
要尊重拳谱,细抠拳谱,使自己的拳打出来大小动作外形都要到位。手眼身法步,一点都不能马虎。如掌形,小指与拇指一定要说上话,虎口要圆;穿掌时力在指尖,撩掌时力在手背,不同掌形不同用法,这些在打拳时都要注意。
6、整劲:
太极拳首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练拳要“周身一家”,劲要整。大小动作都是如此,都要体现在大脑的指挥下以丹田内转带动全身;以脚蹬地汲取大地的反弹力,从而使人体的内力与外力合二為一。双手合,手脚合,腰腿背均要说上话,全身配合好,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完整一气,防止单摆浮搁。
7、丹功:
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关键是丹田的枢纽作用,拳式周身一家,大小动作都要以丹田為枢纽。丹田运动也叫骨盆运动。所谓“练精化气”的鼎炉,就是强调丹田即肚脐以下的小腹的运动。丹田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运动快慢均如此。我们知道人体骨盆里脏器最多,内分泌、消化、排泄、生殖系统大部分在丹田区域,丹田的转动不仅有利於内分泌消化系统的良性改善,性功能、生殖功能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
8、中正:
什麼时候都要保持上身中正。一起式,便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頦里收,眼平视,头部端正。陈照奎老师将胸腰部分比做棋盘上的老帅,不能轻易随便移动。人们称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长兴公為“牌位先生”,他拳架规矩,即要求胸腰躯干部位必须保持端正,不允许左歪右斜,前俯后昂,左右摇晃。百会、会阴两穴位无论什麼时候,什麼状态上下都要有上下对拉拔长的感觉。这样你的脊椎、颈椎、胸椎、腰椎都会少得病。同时,通过立体螺旋劲,又要灵活,屈伸自由,旋转自如。
9、平衡:
打拳要强调三维平衡,上下、前后、左右均要对称平衡。手往前推,腰部命门就要向后撑,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这叫八面支撑。
10、螺旋:
陈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缠丝,四肢动作非逆即顺。重要的是胸腰的立体螺旋,金刚捣碓,握拳时,先要沉右胯,翻左臀,胸略左转。提拳时,再沉左臀、翻右臀,胸腰右转。砸拳震脚时,又变沉右翻左,胸腰向前转。金刚捣碓為立体螺旋,腰胯走横8字,平时,要注意练翻臀转胯。总之,打拳时胸腰不能平板运作,手足不能直来直去。
11、虚实:
陈照奎老师讲,打拳就是锻炼随时保持自身的平衡,推手就是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好运动中的两种虚实。一是人体重心倒换之虚实,二是发劲主副之虚实。陈氏太极拳的重心不偏左即偏右,一起式即分為虚实,重心倒换必然要襠走下弧。左手下沉发采劲时左脚為虚,右脚為实;右手向下发采劲时,则右是必须虚。震脚发劲,蹬脚发劲,从身体重心来说发劲的脚都為虚。但论发劲之虚实,则又可称為实。分清两种虚实,才能达至U轻沉兼备,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12、开合: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欲开先合,欲合先开。还要注意三节开合,拳合肘开,肘合拳开。梢节合时,中节要棚,根节要松,打拳时还要注意胸腰的开合,胸开时背要合,背开时胸要合,开时要开圆开好,合时要合住,并且是螺旋中开合。太极拳式中处处有开合,一个掩手肱锤最后发拳时就含了胸部的开合开三个劲。
13、折叠:
胸腰折叠是陈氏太极拳锻炼的要领之一,强调以丹田為枢纽灵活而有力的“正反相生”的运化功能,简单讲就是胸腰的开合以及四肢的屈伸开合。《易经》中说, “无往不复”。陈家沟有句名言,叫做“不懂叠法枉徒劳”。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要先给等等所表现的一开一合、一屈一伸、一左一右、一卷一放,均需要胸腰和四梢的折叠来转换运化。
14、棚圆:
棚劲很重要,打拳时周身要棚圆,而且要加大周身的棚劲,使周身表层各个部位都要有往外膨胀的感觉。常言打拳三个圈:一是大小动作自身处处都要旋转。二是大小动作所走的路线,非圆即弧,绝无直来直去。三是定式全身处处棚圆。
15、连贯:
连贯性就是打拳时要连绵不断,一套拳打下来15分鐘左右不要停,不要断劲。我们说太极拳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就不要停顿,劲一断氧的运行也就断了。慢也好,快也好总之不断劲。
16、节奏:
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间。拳打起来要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节节贯穿,如行云流水。不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个拳式,甚至一个动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个圈,下半圈蓄势引化要慢,上半圈发劲就要快,这样打出来的拳就会跌宕起伏,有板有眼,不致於呆板,富有节奏感。但要注意做到慢而不间断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快而不失沉著,不忘轻沉兼备。
17、呼吸:
打太极拳要腹式呼吸与胸腔呼吸相结合。所谓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膨胀,腹式呼吸的好处可以加大氧气的吸收和肺部浊气的排放。加大了肺活量,这对於人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此外,打拳时呼吸要与运劲发力相结合。
18、懂劲:
太极拳的术语是“内气鼓荡,外形饱满”。即处处有一个“棚”劲。太极拳讲棚、履、挤、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实际上其他七种都是“棚”劲的延伸。还要结合“拆拳讲劲”把每个式子的力点、劲力结构、劲力变化都搞清楚。
19、功力:
太极拳的劲力应具备阴阳互济、整体作业、顺逆缠丝、松活弹抖四大特征,其中特别是螺旋劲、弹抖劲和意念力、丹田力,又是它特殊的功力象征。若想增长功力,首先,在弄清大小动作劲道的前提下,拳要多打,以练整体功力;其次,拳走低架子锻炼腿的实力,增强肩、髖、膝、踝等骨关节的柔韧性和耐力;把拳式拆并,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单式;结合推手练灵敏度、练听劲、懂劲、沾粘连随、顺势借力、造势借力、化打结合等功力:结合辅助功力训练,如拧太极尺,抖太极大杆,揉太极球,旋太极轮,练缠丝杠,以及打沙袋等等,以增强功力;拳路快慢相间,有蓄有发,有节奏,以练缓冲力;意念力也是一种物质力,打拳时注意用意念导引周身的气力,全神贯注的从中锻炼意念力。
20、神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书法、绘画、戏剧歌曲还是,都讲究独特的韵味,太极拳也讲求拳韵、拳味、拳品。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兼修,身心兼练的拳术,一个人通过练拳能够很好地体现出自己的风度、气质、情操和修养,这就是说你找到了太极拳的“太极味”和神韵。若想达到这个境界:
首先,要懂得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互济,阴阳和谐的道理。
其次,要有“我守我疆,不卑不亢”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善引化”的大将风度及英雄气概。
第三,拳打得要有气势,内气鼓荡,外形饱满,瀟洒而凝重,舒展而紧凑,表现出一种能屈能伸、能开能合、能刚能柔、落落大方、光明磊落的崇高境界。
第四,要打出拳架的节奏韵律,拳打出来要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螺旋缠绕,忽隐忽现、有快有慢、节节贯穿、犹龙似蛇,如行云流水,使人感受到一种美的旋律的体现。
第五,要注意眼神——精气神的窗口。
总之要想打好太极拳,一定要从三个方面下:
一是要细抠拳谱,守规矩;
二是要精通拳理,找规律;
三是要钻研—拳法,懂劲道。
 
练拳的基本态度我有三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练拳的目的,就是為了自身健康;
第二,喜欢它,就作為一门学问相伴终身去研究它;
第三,有人要学,你就热心的传一传,奉献爱心,助人為乐。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 学习 问题 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