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太极拳的内养与技击 论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3:36
太极拳的内养与技击 论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 论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本文作者:文治禄混元,全称为陈式心意混元,是由一代太极宗师、著名家、中国九段、武林百杰之首——冯志强(以下简称冯老)先生所创。实践证明,混元健身效果好、见效快,对中老

本文作者:文治禄

     混元,全称为陈式心意混元,是由一代太极宗师、著名家、中国九段、武林百杰之首——冯志强(以下简称冯老)先生所创。实践证明,混元健身效果好、见效快,对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缓冲压力,缓解大脑疲劳,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增强血管弹性,增强心脏和免疫系统功能等均有积极的疗效。

  一、混元太极拳简介

  冯老现为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北京志强武馆馆长,并兼任国内外八十多个团体的名义会长、顾问或总教练。冯老是近代著名武术家陈发科和胡耀贞两位先师的高徒。陈发科人称“太极一人”,是陈式太极拳第17代传人。胡耀贞人称“单指震乾坤”,是身怀内功绝技的心意六合拳名家。冯老深得二位先师的真传,集二位先师毕生武学之精粹及自身六十多年武学之研修,在其武功练达化境后,将陈式太极缠丝内功和心意六合内功之精髓与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有机地融为一拳,将武学与哲学、易学、中医经络学有机地合为一体,从而创立了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该拳种直接体现了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原则,直接表达了太极拳内家拳的内涵真意。

  混元太极拳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体系,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内外传播。目前,国内包括香港、深圳在内的绝大多数省份都有混元太极拳组织,每年都在开展各种类型的表演和比赛活动。自1984年至2004年的20年间,冯老曾出访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交流,所到之处,在与国外著名拳师过手中从无败绩,为国争了光,为武林界争得了荣誉。特别是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赞誉,日本国内二十来个武术团体,自发改编成一个团体,称“冯志强太极拳研究会”。混元太极拳不仅在防身自卫方面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在养生健身祛病方面也深受人们的信赖和美誉,很多重病缠身的人,通过练混元太极拳而康复。现在几十个国家都有冯老的学生和弟子。自2007年至今,北京混元太极拳总部已成功举办了两次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今后还将陆续举办。

  混元太极拳练功原则提倡:“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练则要求:“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混元太极拳的很多练法都是秘传的,是古人练太极拳的本质练法,冯老现将其公布于世,此举不但为我们后辈怎样练好太极拳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类的健康事业立言立德立功。冯老的口头禅是:“我不能再贪污了,这是中国人的财富,我要把它教出来、传下去,让混元太极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二、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效果

  (一)混元太极拳养生健身的理论成果

  2007年我有幸参加了“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在大会的“太极论坛”上,有十几篇学术论文进行了交流,其中有两篇论文对混元太极拳养生健身功效的分析可谓突出其研究的针对性,充分体现出该项研究的实证性和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篇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运动技能及社区健康系教授、美国太极研究中心主任杨扬博士写的《用于美国临床试验的混元太极拳》。通过严格控制的对照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元太极拳有如下疗效:一是提高了生活品质,如杨扬博士在《太极拳锻炼的多方面积极效果具有整体性与综合性》一文中,论述了通过6个月混元太极拳的锻炼,提高了精神与身体的交融,提高了心理健康和心、身、神活动强度和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三是减轻和控制疼痛;四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对此杨扬博士撰写了《太极拳提高了免疫系统功能》的论文;五是提高平衡功能减少跌倒,对此杨扬博士在其文章中有具体阐述:通过两个月的混元太极拳锻炼,增强了腿部的力量和控制能力,使老人在身体平衡和腿部力量的指标测试上年轻了10岁;六是提高灵活性、劲力和运动的敏感性。

  第二篇是由韩国高在植博士撰写的《混元太极拳放松功对肥胖症的运动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肥胖是21世纪“新种####病”之一,它可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心脏病、癌症等各种疾病。该文作者认为,韩国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肥胖者。其实验对象是20岁以上的肥胖人群。第一次研究时间为22个月,选择对象为25人。第二次研究时间为11个月,选择对象为52人(共74名,中途退出22名)。参加混元太极拳放松功练习的参加者当中,有85%以上的成员恢复到正常体型,并意外地得到腰痛、生理痛、头痛、肩臂痛、膝关节炎等的改善效果。各种研究资料显示,根据现代体育学或医学领域中人类体能系统设计的脂肪减少方案,几乎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脂肪减少量的BIA指数只有-0.5±%而已。但是通过混元太极拳放松功练习30分钟后,BIA指数可减少-1.5%至-2.5%,其减肥效果差异非常显著。这次研究显示了混元太极拳放松功不仅对减肥有效果,而且对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在医学、哲学、武术学、体育学、人体生命科学、人类脑科学等领域皆有充分的研究价值,实为对人类造福有所贡献。

  (二)混元太极拳健身养生的案例佐证

  1 混元太极拳与类风湿性关节灸

  一位女士在2007年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自我介绍:“我叫牛秀荣,今年57岁(看上去只有四十多岁),曾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几乎不能走路,正常2至3分钟走完的路,我得走30分钟,北京及外地所有能去的医院几乎都去了,均未奏效。于是,我开始向冯老学习混元太极拳,两年来,经过冯老耐心指点与自己专心致志的练习,把痛经和类风湿病都练好了,是混元太极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她是德国队的太极拳教练。

  2 混元太极拳与高血压、中风

  房民:男,2008年51岁,山东淄博橡胶厂职工。2000年9月患脑出血而致偏瘫,左手指不能伸直、左脚面不能着地。住院时血压为230/135。2002年开始练混元太极,一年后血压降至160/100。练功四年,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当地人把他称为“混元专业户”。

  3 混元太极拳与心脏病

  郑州铁路局的退休干部赵春发(2009年72岁),在不到40岁时曾被国内的权威专家诊断为“心肌炎”、“冠心病”、“神经官能症”,并被告知:治疗也只能维持生命,不可能完全恢复功能,并建议其全休。1981年,他跟随王长海老师习练混元太极拳,身体状况明显好转。1997年退休后,全身心习练混元太极拳,最终心脏疼痛完全消失。2003年秋天体检,只出现了“窦性心律”。他说:“是混元太极拳治好了我的心脏病,结束了我长达29年的病痛折磨。”

  2007年1月,他患“急发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住院,医院在会诊后下 本文作者:文治禄

   了病危通知。住院前,他的血小板计数一直在0-4×109/L间徘徊,(正常血小板计数应为100-300×109/L)。住院三个月,血小板仅升至49×109/L,治疗效果不明显。于是出院回家,一边配合中医治疗,一边在王长海老师指导下加大了练习混元太极拳“丹田采”的力度。此后,血小板数值稳步上升并停药,八个月时,血小板数已达到111×109/L,恢复正常。连他的主治医师都不得不承认,是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起了决定性作用,并表示要向他学习混元太极拳。

  4 混元太极拳与癌症康复

  南京东南大学的张永福教授,2003年直肠癌术后化疗康复期间,发现肝部右后叶有转移病灶,经多次化疗,指标时好时坏。2006年手术切除30%的肝脏。此时,他开始向道云龙老师学习混元太极拳,每次化疗或手术后气力全无,他就按老师的叮咛,结合自身客观情况,全身放松,心神安宁,在床上练开合手,下床练舒缓的起势动作,使身体和气息上下相随。日复一日,呼吸由短促变得绵长,心跳脉搏由微弱变得强劲。随着动作的增加,身体关节的松活运动亦增加,原来的肩肘酸痛不知不觉中消退了,穿衣伸袖也不再需要别人帮忙了。随着身体一次次舒缓的开合运动,腹腔大手术肌肤缝合处的痛觉和抽紧感渐渐消失。他意识到这是混元太极拳事半功倍的效果。整整一年来,随着活动量的加大,他的体力和心理承受力也随之增强,精神饱满气色好,而且严重的睡眠问题得到改善,由原来每天3小时的睡眠延长到6小时左右。

  但由于大手术导致气血亏损,易受外界环境或自身情绪的干扰,偶然血压也会波动升高。一遇这种头昏脑胀的情况,他就静心练一套混元拳或混元气功的部分动作,全身轻松后,随即自行测试,血压自然恢复正常。

  张永福教授为了慎重确认康复一年来混元太极拳的效果,在执笔总结混元太极拳的功效期间,他特意做了一次血检,检查结果是:专项指标癌胚抗原参数为2.14ng/ml(正常值在0.00至5.00),呈稳定下降的趋势。他肯定地说:“是混元太极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5 混元太极拳与白血痛

  南京的陶荣琴女士53岁,原曾在南京丝绒厂工作。1990年患白血病一骨髓增生综合症,住院每周输血200毫升,出院后每月还要输400毫升血。五年间一直在“住院——出院——住院”中挣扎。出院后她身体很弱,后来有幸接触到混元太极拳,就每天坚持练习,病状明显好转直至康复。她说,和她一起住院的二十多个同类病人中,只有她和另一个患者活过来了。

  6 混元太极拳与高血压、糖尿病

  哈尔滨的李馥女士:50岁,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会计。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练混元太极拳前,走路就像踩棉花一样,里倒外斜,血压为155/105-110。2009年4月开始向笔者学习混元太极拳,通过一个多月混元功的练习,血压降到140/90。她说:“以前,低压105至110,吃任何药物从没降下来过。”通过三个多月混元太极拳练习,她空腹血糖从原来的9,5至10.8降到了7.9至8,走路“踩棉花”的感觉也消失了。

  三、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机理

  (一)混元太极拳的传统养生健身机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它一直是人类提高生命质量的指导思想。但笔者认为:“生命更在于静养。”因为,国内外科研机构的研究一致证明:太极拳运动是当今世界健身强体、提高生命质量的最佳选择之一。而混元太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就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静中寓动,以静为主,以求无极为主。”其练功方法崇尚“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练力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贵在精神。不允许纵跳发力,震脚乱抖,避免外伤筋骨肉,内伤精气神,从而使练功者静心、放心、专心地进行修炼。混元太极拳练功方法体现出东方人“含蓄”的特点,也体现出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别。西方人喜欢张扬,应属阳;东方人善于含蓄,应属阴,阴阳结合,才能赋予“生命”完整的内涵。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把阴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是老子,阴阳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太极拳就是根据阴阳之理而创编的。太极拳一开一动为阳,一合一静为阴。太极阴阳构成天地、万物,太极拳中的动静、开合构成太极阴阳。混元太极拳要求“静极生动”,当“静极”丹田生出“动”来,能用意念指挥丹田、气血随太极13式“动”起来,也就意味着人体的经络打通了。古人讲:“丹田一开百脉皆开,丹田一合,百脉皆合。”中医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一旦经络被打通,它的养生健身祛病效果就要高于其它运动效果。在“首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上,李连杰的师父吴彬先生在“名家讲坛”中说,外国人提出“生命在于运动”,而混元太极拳是内外结合的运动,是经络和武术结合的运动,是高档次的运动,它的养生健身价值要高于外国人说的那种运动。

  混元太极拳的练功方法是:以心意为统帅,以丹田为核心,以经络走向为依据,以缠丝混元圈为基本内容,以松沉圆活为手段,以养生健身、技击实战为目的。着重养气、采气、行气、运气,旨在生元、培元、壮元、混元。在丹田混元气壮大的基础上,积蓄真元之力,以意行气,按窍运气,采用自然呼吸,最后达到“丹田一粒混元气”的上乘。中医讲,肾为先天之本。丹田元气补上去了,也就是肾气补上去了,肾气足了,经络通了,正气自然上升,浊气自然下降,养生健身效果自然增强,这就是混元太极拳养生健身效果甚佳的原因所在。以冯老为例,现已83岁高龄,仍旧神采奕奕,便是证明。冯老以推手实战而著称国内外,但孰不知,冯老的推手和实战的功力和威力,主要来源于几十年来的养气、采气、行气、运气、“丹田一粒混元气”的“积蓄”。

  (二)混元太极拳的现代养生健身机理

  美国等70个国家的抗衰老医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的疾病主要来源于负面压力,而负面压力的作用结果就是使自律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衡,即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过度,而副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抑制,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导致失眠、健忘、便秘、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韩国高在植博士通过11个月的研究表明,混元太极拳具有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平衡的功能。他认为,现代人95%以上患有自律神经失调,通过混元太极拳的练习,可明显改善这些症状。

  笔者通过两年多的研究表明:混元太极拳可明显调节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加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使二者处于平衡状态,进而达到生理平衡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能保持稳定性即“稳态”,那么,对失眠,健忘,手脚冰凉、麻木,便秘,疲劳综合症等亚健康状态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包括癌症康复等,均有明显疗效。这种“稳态”就是现代人养生健身祛病效果的最佳状态。西方著名学者研究表明,人体健康时生理表现为一种“稳态”,一旦这种“稳态”被破坏,就会引发各种疾病。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拉脱维亚总理伊万斯·戈德马尼斯携子及拉脱维亚驻华大使、中方随同人员一行十几人,专程到北京武馆向冯老学习混元太极拳,也正是出于对其卓著的养生健身祛病功效的向往。

  总而言之,不论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案例看,还是从传统与现代养生健身机理角度分析,对于中老年人或脑力劳动者来说,混元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价值超过其它种类运动的养生健身价值已是确定无疑的。

    属于中的内家拳,是一门身心俱练、内外兼修的。现在普及,很多人将大量时间用于动作的“划道”,水平在“太极操”上徘徊;有些人追求气感,却不得要领,殊不知,气为帅,血为母,通道不畅,内 气无法在体内循环,气滞血淤,久练会对身体产生伤害。毫无疑问,只要运动,机体就能得到锻炼。但是,要想健康必须训练得法。要想得到太极真谛,必须练内功,太极内功是的精髓。
    一、太极拳及内功
    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它以运动的形式体现了祖国悠久的文化,它集医学、武学、美学、力学、心理学、哲学等于一体,演绎了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智者讲《黄帝内经》是一部生命科学。那么,太极拳运动所付诸的实践是它最经典的注脚。太极拳经过修炼,意、气、力相合,将物质变精神,精神再转换成物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能量,这就是太极内功。它可以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又可使功力大增,有了内功则是完整的太极拳。
    =、内养是练太极拳的前提
    1.内养首先需要的是思想的修养。身形要领与内气的运行都决定于意念,因此,精神的修炼是它的首要条件。由于情志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心理变化可以产生生理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会对脏腑造成相应的影响。例如:喜伤心,怒伤肝,恐伤肾……所以,先养心,荣辱不惊,情绪稳定,心静意专才适合练功。练功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
    2.正确的饮食。练功需要科学的营养,饮食有节,饭后不宜马上练功。练功后不可暴饮暴食、大鱼大肉。经过运动,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被大量分解,产生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质,再吸收这些呈酸性的食物会使内酸性物质,过剩,造成酸碱失衡,而损伤身体。另外,练功不可吸烟,避免有害物质随深呼吸进入体内,造成比常人更大的损害。
    3.合理的休息。生活要有规律,顺应四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在精力充沛的时候练功才能受益。
  ‘4.必要的保健。注意体育卫生,要在空气新鲜、没有风尘的环境中练功,打雷下雨、身体不适不练。练功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并非百病不侵,一旦患病及时就医治疗,不可延误。
    5.掌握练功要领。有明师指点,熟悉太极理论,根据练习进度适时提出新的要求,在练习中产感觉,实践中顿悟缘由。
    三、修炼内功,掌握技击
    《黄帝内经》阐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以想象,恢弘宇宙,苍茫大地,君临天下,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一幅生动的天人合一景象。此刻,身心融入其中,各种生活的烦恼,工作的压力,紧张的心情都会随一心一意进入练功状态悄然释去。此时,调正身形,全身放松,在细深匀长的呼吸中,进行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内气沿任督二脉的运转。通畅后,内气在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中运行,气遍全身,通经活络排毒化淤之功效,使五脏六腑得到调理,身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身体得到保健,起到防病于未然的作用。
    习练太极拳需循序渐进。要从准备活动开始,进行抻筋拔骨、站桩等训练。打好基础再练盘架,在打拳中,全身在腰的带领下进行螺旋缠绕,往复折叠、进退转换,连绵不断地运行,意、气随运行节节依次贯穿于身体各部,直至末梢。打拳熟练后,再练习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当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再将吐纳导引术融入到拳路中去,形成带功打拳。此时,意动身随,身助气行,意到气到,气到劲到,随心所欲,但无一丝任意动作,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当意、气贯注全身就不会发生身体局部骤然受伤。拳练熟后再练习太极推手。在推手过程中,体会打拳的攻防含义;在打拳中,感觉推手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劲别。二者相互为用中揣摩内功的劲法。如果练内功想一步到位,即使认真去练,那么也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只有找到它的门径和阶梯,才能一步步登上内功的殿堂。内养是健身的基础,内功是技击的后盾,内功通过招式使搏击出神入化。
    太极推手通过沾、粘、连、随的方式去感知对方劲路的变化,彼微动,我意在先,做到后发先至,全身松而不懈,坚而不僵,外柔内刚。太极以柔化为主,舍己从人,彼屈我伸,彼进我退,避免顶抗,以化代防,职大禹治水,顺势疏导。外人看来,太极拳推来让去,有推卸责任、不作为之嫌,其实不然,我在圆活周旋中,调整重心稳定,彼对我无能为力,对方只要发力,必出矢向力,我就可顺势借力,或引进落空,或以横力破竖力。一旦对方重心失稳,我即以此为契机将内劲继续渗透到促使彼倾倒的力矩点上,直至彼无暇自顾之际,此时我不论踢、打、摔、拿一蹴而就,这是太极以弱胜强的机窍所在。太极推手以逸待劳,关键在化,化解对方来力的同时吸气蓄劲,呼气时,为蓄而后发,自然灵敏。如此过招,气不喘而能耐久。可见防化比进攻难,能化则能进,游刃有余,皆缘于虚实变化,阴阳之理。
    太极散手是推手的延伸,也是实战的手段。仍采用太极后发制人的方式,在脱手对抗中,做到力断气不断,气断意相连。对方一出手,必有接触。在此瞬间,练就的太极功夫就会做出下意识反应,一切顺其自然,无固定模式,“大写意的方式是太极的大手笔”,应对突然袭击,疏而不漏,化与发仅在一吸一呼之间。
    太极拳慢以养身,快以致用。慢,内劲不断;快,整劲不散。在需要时,一旦发力,可极坚刚,可迅雷不及掩耳。勿忘太极的宗旨,以和为贵,在往复运动中使对方失去平衡,并控制其无法对抗,达到胜中求和的目的。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具有忘我的精神才练出浩然正气。有了这种精神,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才能挺身而出,面对危险从容不迫地发挥太极功夫的最大威力。
  
    当下,盛行贴近武术实战的对抗赛,与国际接轨,这对提高武艺,还原武术本来面貌,发扬光大武学大有裨益。但是,在表演比赛中,屡屡发生运动员受伤情况这会影响这些运动员今后的锻炼与发展,也给访友武术爱好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重创对方是使对方无法再抵抗的最有效方式,但作为以武会友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点到为止,这也是武德与技艺高超的体现。当然,功夫相当,难分伯仲,就需要适合这种情况评判方法的出台,以达到推广武术的目的。军事演习模拟现代战争,并不是以伤亡多少人数的代价来评定是否成功,同样可以付诸到未来战争中去。现代战争中,已退出战争的主要角色,用来以健身防身为主。练好武术,遇到歹徒才能发挥英雄的用武之地。
    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搭手就知高低。人们常常敬佩太极高手可将人发出丈余外。但没有人赞成在演练中使人致残,动手要分清对象,一招制敌是必要的。由于,传统武术从实战需要,攻与防着着不离要害,在某种意义上讲,以实战为目标的招法,既无可观性,也无可比陛。但练武和实战并不矛盾,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如果不分拳种一定要用传统武术按规则参加散打对抗表演,势必出现特长无法发挥,太极拳参加散打,后制人可被判消极,沾、粘、连、随属于犯规动作。可见太极拳,只适合本门派的切磋。或者用于没有任何规定的实战搏斗。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