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杨氏太极拳内功解秘 太极拳虚步的虚脚分担体重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4:08
杨氏太极拳内功解秘 太极拳虚步的虚脚分担体重吗? 太极拳虚步的虚脚分担体重吗?所谓的“虚步”一般是指两脚前后分开、身躯在后脚上方或者接近于后脚上方、前脚或脚跟、或脚尖、或脚掌着地的,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等拳式的步型。这样虚步的前脚就被称为
所谓的“虚步”一般是指两脚前后分开、身躯在后脚上方或者接近于后脚上方、前脚或脚跟、或脚尖、或脚掌着地的,如手挥琵琶、白鹤亮翅等等拳式的步型。这样虚步的前脚就被称为虚脚,后脚就被称为实脚。那么,虚步的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怎样的呢?这是每一位锻炼者在练拳中必然要遇到而且必然需要弄清楚与实践的。事实上,现在有许多锻炼者对于这一个问题仍然是感到疑惑不解、不知所措的;当然也有许多是认识、作法各不相同、各有说辞的。而在一些太极拳界有影响的书籍与名家的著作中,对于这一问题要么是没有明确说明,要么是虽然有说明却是相互矛盾的。其中有说虚脚是一点也不承担体重的,有说虚脚也是承担体重的;有说虚脚是承担十分之一体重的,有说虚脚是承担十分之三体重的。那么究竟应该以哪一种说法为准呢?至今莫衷一是,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结论。
太极拳界上述虚步概念的步型还是包含有多种类别的。例如其中白鹤亮翅、高探马这样的虚步是与现代长拳中的虚步相同的,揽雀尾捋、倒撵猴这样的虚步是与形意拳的三体式步型相似的,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这样的虚步是在这两种步型之间的等等。然而,这些不同形态的步型普遍都是被称为“虚步”的。显然按照现代长拳中虚步的标准,其实这些虚步中的有些是不能被称为“虚步”的。因此,有的老前辈也有将揽雀尾捋这样的步型称为“坐步”、将倒撵猴这样的步型称为“半马步”的。
既然太极拳的虚步存在上述的类别区分,应该认为不同类别的虚步,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不一样的。由此也可以推测有的太极拳名家与老前辈对于虚步前后两脚承担体重的说法并不是就太极拳的全部虚步而言的。因而,笼统一律地说太极拳虚步前后两脚对于体重的承担是怎样的那是不正确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认识、说明这一个问题呢?自然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分析什么呢?一是可以分析虚脚在某一瞬时的作用,二是可以分析虚脚在某一个过程中的变化。而通过这样的分析,就两脚承担体重而言,大致可以认为太极拳的虚步有如下四种情况:
(一)虚步前脚完全不承担体重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前脚明显具有离地向前攻击的作用。如陈炎林先生根据其老师田兆麟先生的传授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里所说的“殊不知太极拳式凡虚步之处均含有踢腿”,这样前脚表现踢的虚步,前脚自然是完全不承担体重的。比如白鹤亮翅就是这样的虚步。当套路练习中的白鹤亮翅是这种武术意图时,其前脚就是毫不承担体重的。正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记载李雅轩先生所说的:“是全身重量落于实的一脚,虚的一脚等于虚设。无论是在前或在后,无论脚尖着地或脚跟着地,都是非常的虚灵,以有蚂蚁也踩不死,有鸡蛋也踏不破为好”。那就是“虚的全虚,实的全实”的虚步。
(二)虚步两脚分担体重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拳式,明显反映是属于“双沉”情况下的手臂向前攻击,这种虚步应该是前脚往前撑、后脚往后蹬。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这样的拳式。从傅钟文先生的录像中可以明显看到这样的拳式是手往前送、身躯往后撑的。如果前脚没有往前撑、后脚没有往后蹬,这样的动态姿势显然是不会出现的。这样的虚步就是属于两脚分担体重的。分担体重的情况可以是后脚多、也可以是前脚多的。另外,一手后捋,一手前按的倒撵猴大部分时段也是属于这样的拳式,自然这种情况下的倒撵猴也是前后两脚都承担体重的。正如《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精论》就记载李雅轩先生将倒撵猴的步型称为“半马步”,并且说:“如倒撵猴等,其在前之脚担负全身重量三四成,在后之脚担负全身重量六七成”。 那就是“虚非全虚,实非全实”的虚步。
(三)虚步前脚承担体重为主
太极拳有的虚步的拳式反映手往后捋,需要以前脚的前撑为主,其后脚还有可能还需要离地往后退,这样情况下的虚步,尽管外形身躯偏于后脚、身体的重心应该偏于后脚,实际上身体的重心是偏于前脚或者就在前脚,就是说实质上是以前脚承担体重为主的。比如右揽雀尾捋的步型就是这样的虚步。《牛春明太极拳》就记载牛春明先生说右揽雀尾之捋“前脚蹬撑时要扒地,不能成喝风脚地后坐于左脚”。太极拳这种情况虚步的拳式其实是不在少数的。比如白鹤亮翅当前脚还没有虚点地面表现为前踢的右手臂往后上方捋时,也是应该以前脚承担体重为主的。倒撵猴一开始在一手前按,一手后捋中时,很多老前辈都指出是必须以前脚的往前蹬撑推动身躯往后移动与转动的,这一时段倒撵猴的体重自然主要就是由前脚承担的,倒撵猴这种情况下的虚步自然也是属于前脚承担体重为主的。所以,这样的虚步就是“形虚实实,形实实虚”的虚步了。
(四)虚步两脚承担体重发生变化
太极拳虚步的虚脚是“全虚”,还是“非全虚”,还是“形虚实实”,在虚步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始终如一的,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所有虚步拳式都是千篇一律相同的;每一个拳式的虚步也不是永远绝对相同的。例如白鹤亮翅往往两手尚未分开前虽然是虚步,这时虚步的前脚是分担体重的,到了前脚提起到再落地形成虚步,这一时段虚步的前脚就始终是全虚的了;然而到了往搂膝拗步过渡的右手下降往后捋时,前面的虚脚又是需要分担一些体重了。因此白鹤亮翅虚步的变化往往是“半实——全虚——半实”。而倒撵猴往往从前一个到后一个,一开始前脚外形由实变虚,一手由后往前按、一手由前往后捋,身躯始终是在前脚的蹬撑推动下后移与转动的,这时段的前脚外形虽然是虚脚,实际上是实脚、甚至可能是全实脚;然后身躯渐移于后脚,两脚就开始分担体重了;到了原来的后手变前手、原来的前手变后手至两手再前后分开、身躯转向为朝正前方、前脚将要提起后退之前,倒撵猴虚步的前脚才开始渐变为全虚直到提起往后移。因此倒撵猴虚步的变化往往是“全实——半实——全虚”。手挥琵琶、提手上势虚步的前脚则从虚步形成至定式形成往往始终是前撑后蹬分担体重的。其中手挥琵琶过渡到搂膝拗步时虚步的前脚是先变为更实一下再变为全虚提起;而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其前脚至改变步型始终是承担部分体重的。因此手挥琵琶虚步的变化往往是“半实——更实——全虚”;而提手上势虚步的变化往往甚至是“半实——更实”,仅仅是体重分担多少的变化而已。然而上述这些情况又是就一般情况下太极拳的虚步形成全过程中两脚虚实变化而言的,必须清楚这种情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对于太极拳无论是什么步型,必须都是沉稳兼轻灵的。太极拳沉稳与轻灵的关系是沉稳基础上的轻灵与包含着轻灵的沉稳。或者说太极拳无论什么步型任何一脚都必须不能“干于填实”、两脚都必须是能够“自尔腾虚”地避免“双重”的,或者说除了表现发劲攻击的瞬间,其余都是“偏沉”的。也就是说太极拳无论什么步型,除了发劲攻击,体重始终都是主要由一脚承担的,这样任何一脚才随时能够灵活提起。太极拳虚步的两脚自然也是如此的。因此,白鹤亮翅的前脚在全虚的时候,也可以全实一下使得后脚变成全虚而提起移动。揽雀尾捋时,既可以是以前脚的往前蹬撑为主,使得后脚可以灵活提起移动,也可以是以后脚的往后蹬撑为主,使得前脚可以灵活提起后撤。由于太极拳的虚步前脚都可以有往前或蹬踢或踩踏的攻击作用,当练手挥琵琶、提手上势也有这种武术意图时,其前脚当然也是不承担体重了;而当手挥琵琶、提手上势需要退后脚时,自然就需要前脚瞬间承担全部体重了。另外必须清楚,太极拳任何步型除了发劲攻击是“双沉”两脚分担体重外,其它时候体重始终主要是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由一脚承担的。而无论是“双沉”还是“偏沉”,两脚虚实的变化外形是渐变的、实质都应该是突变的,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双重”。
总之,太极拳的虚步,就外形而言是虚实分明不变的,实质上却是不拘一格变化多端的。反映于:①虚步的虚脚实质上不一定就是承担体重少或者不承担体重。虚脚可能是承担体重的,甚至可能是主要承担体重的。②虚步的虚脚不一定是没有力量的,可能是对外实施力量攻击的一脚。③虚步两脚的虚实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虚脚可能会变实脚、实脚可能会变虚脚。太极拳虚步的这种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对于李亦畲先生所说的“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是应该这样来理解的。

 我们在探讨内功之前,首先要搞懂什么是?是太极和拳二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名词,那么我们首先把它分开来解释,什么是太极?什么是拳?拳,它是中国传统当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名词。拳,表示了人体运动形式。拳,具有二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健身,二是技击。古代的时候,人们把技击放在第一位,他们练拳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技击,现代人们则把健身放在第一位。中国传统拳术种类繁多,大约有几百种乃至上千种,其中有以动物形象为命名的,如:蛇拳、猴拳、鹰拳、黑虎拳等;另外还有以历史人物为命名的,如:太祖长拳、燕青拳等;还有以演练特点为命名的,如:地趟拳、醉拳、十二弹踢等;唯有太极拳它是以中国传统道教精义“太极”来命名的。我们知道了拳的内涵,就要研究什么是太极。太极是道教哲学思想的精义,太极表示的是一个圆,圆里面有一黑一白两个阴阳鱼,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白鱼里面有黑色鱼眼,黑鱼里面有白色鱼眼,这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阴和阳又是从大到小逐渐过渡,它表示着阴阳互相转换。太极的哲学概念表现了四个特性:一是太极具有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辩证性;二是太极具有相互转化,永无休止的发展性;三是太极具有一动皆动,整体把握的系统性;四是太极具有保持协调,追求完美的统一性。因为这四个特性,把太极拳带进了一个具有更高层次和具有更多内涵的一种拳术,那么,太极拳作为以中国道教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拳术,它所修炼的不仅仅是健身,而且对人的道德思想以及人们对世界上各种矛盾的认识方法,解决方法都有很多指导意义。
    解放以后由于政府对太极拳宣传和推广上的重视,出现了太极拳热,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以来,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相形之下,能真正传播太极拳的大师较少,尤其全国各城镇中的晨练活动,更是缺乏明师指导。故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外行”教导“外行”的现象,形成晨练中的“太极操”现象。新编各式太极拳比赛套路,在太极拳推广上,由于注意外形上的审美、划一、规范的要求,无论是编导的理论阐释,还是在训练和评判词上的规章,忽视了太极拳的本质要求——松、软、柔、韧,而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式深等外在动作。从而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真正体现太极拳内功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状态。从有史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是拼体力的“旁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相反,则是误导。少数的“名家”、“大师”本身就是一身硬劲,甚至公开的向“大松大软”挑战,把“松柔”与“疲沓”混为一谈,找不到真正“太极松功”的影子。尤其是从学过外家拳过来的一些拳师,心里就不服太极拳的“松软”。用外家理念,改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被称为“内家拳”,那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呢?太极拳和其它拳相比确实比较难,古代曾有“三年形意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花十年时间不管做什么事都做成了,当年有杨露禅三下陈家沟之说,杨露禅用了十八年时间才学成了太极功夫,这说明了习练太极拳之难。要想学好太极拳贵在坚持和不断的追求,另外还要经过五个阶段的努力,才能够把太极拳学好练好,这五个阶段具体是:第一是学拳阶段,现在各派太极拳很多,套路也很多,你要想学会一个套路,必须扎扎实实的,一招一式地去学习,这个阶段对初学来说非常重要;第二是修拳阶段,很多学太极拳的人把一套拳学完之后就自己去练,实际上太极拳你只学了一遍是学不好的。一套太极拳你必须请老师给你反复修正每一个动作,学完了你不一定学会了,那么这个修拳阶段,应该远远长于你学拳的阶段,假如你学拳一个月,修拳可能就要十个月。老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纠正,使你每一个动作都能达到标准,才能把太极拳练好,如不重视这个阶段,自己去练等练走样了,再想改回来就不容易了,俗语说“习拳容易改拳难”,你自己把拳练坏了,想把它改回来就很难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第三是练拳阶段,也就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一套拳已经熟练掌握了,并且基本上合乎规矩,达到标准,接下来就需要个人去苦练,要知道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所以你一套拳学会了,学完了,请老师把每一个动作都按标准给你修正了,基本上合乎标准,合乎老师的要求,然后就需要你下功夫苦练,俗语说“拳打万遍自然精”别人练一遍的时候,你去练十遍,这样才能把拳练好。第四是内外合一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要求学会了你的外形后,要和内在呼吸、劲路结合起来。学会了一套拳,照葫芦画瓢打拳只是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只有内外合一,也就是内劲、呼吸和形体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进入太极拳的懂劲阶段,也就是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要求把动作的开合、伸缩、起落和呼吸结合起来,让丹田、腰肌发出来的力量能够达到四梢,这样使我们练拳者,由招熟升华到懂劲,也就是古拳谱里讲的招熟、懂劲;第五个阶段就是随心所欲,也就是古拳谱里讲的神明阶段,这个阶段已进入了太极拳的高层次。一套拳不仅在外形上打得舒展、漂亮而且从内劲、呼吸上畅通无阻,一气呵成,使这套拳感到打得如春风杨柳,行云流水。这五个阶段是我们太极拳爱好者不可逾越的阶段,不能走捷径,没有捷径可走的,练太极拳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虚心,只有学好拳、修好拳、练好拳才能达到懂劲,懂劲之后才能达到神明,这才算真正练好了太极拳。
    有很多人都说练了很多年没有产生内功,到底有没有内功心法。内功心法是太极拳所强调的主要修炼目的,修炼内功就要在道德、意念、呼吸上进行修炼,道家讲的是“性命双修”。心法是历代太极拳先师们修炼或拳术,所积累的经验和方法,以及所取得的、认识的一些教训,太极拳的许多前辈们都留下了如何练好太极拳的理论著作。练好太极拳内功要靠自己去努力和授业老师的点拔,以及言传身教。在修炼学习过程当中,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去攀升,要学好太极内功要自己去苦练,你不去苦练光去谈空头理论是没有用的。太极内功,在佛家内功通常为舍琍子,道家则将内功称为内丹,而太极修练者将其称为内功。透过太极拳看人体,人体实为两个系统,身躯和四肢是外形,是第一系统。神、意、气虽然无形无象,但它们是人体第二系统。我们修练太极内功拳就是要调动第二系统的能量。因为练外形一般以练力量、速度、方法为主,即练第一系统;但第一系统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光练第一系统,也不符合太极拳“内外相合”的最基本要求。你把任何一套拳架学会只能说你会这套拳。你把内功即第二系统练好才能算是“得道”,而且第二系统的能量是无限的。我们的身体第一系统的能量和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退,男子60岁,女子50岁以后,他们的力量和速度都会自然减弱。例如一个举重运动员,当他举到一定重量后,再让他增加力量也很困难,他的力量不但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退,而且只要他停止锻炼,力量和速度就会日渐减弱。第二系统通过内功锻炼与激发,它不受性别与年龄限制,活到八九十岁,你只要锻炼,它的能量仍然不断增长。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云:“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它说明不是力胜,也不是快,那是什么呢?是内气,是内功,是人体第二系统激发出来的具大能量。这也说明第二系统的增长是无限的,要想达到极限,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的内气是与生俱有的,但是因为人们后天的活动长期地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因此变成潜在能量。由于先天内气在大多数人身上,长时间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没有有效增长壮大。一旦人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修炼,这一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内气——第二系统,是可以无限地培养壮大,第二系统的开发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它没有极限。自古至今,谁也不可能知道第二系统的极限。先辈将内气修炼的极限用“神明”二字作为终结。
    内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与推手,都用第二系统的神、意、气的气势,支配身体的形式运动,实际在推手时,我们的歌诀是:“有手似无手,神意领手走。”对方摸到我手时,他第一感觉是松、空,没法使力,随即感觉自己的身形、腰、腿、脚被一种无形的能量控制住。此时如果想调整自己,手上稍一用力,即会被弹出去。第二系统正确开发出来,它比第一系统肢体的能量要大数十倍,甚至无极限。
    那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的内功呢?太极内功又是怎样练成的呢?传统太极拳内功学第一阶段要求练腰,两只手和两只大小臂的运动,都要由腰来统领支配,而且两个腰子要分别运动,左边腰子支配左臂左手,右边腰子支配右臂右手。从太极拳体用观点上看,初步功夫腰上手,也就是“以身变手”功夫。要求身体各个部位的劲源,都应能反应到手上来,这一步功夫很重要,它就象盖楼房打地基一样。初步功夫的基础扎扎实实,中层功夫的“以气变手”,上乘功夫的“以意变手”也就容易学了。
    第一阶段是用一年的时间来练腰,练腰为强肾。肾为五脏之海,它是人体藏精所在!它对五脏六腑起着极为重要的温煦、滋润、濡养、激发等作用。古人云:“肾气盛则寿长,肾气虚则早衰。”第一年的练腰是练拳的初起阶段,它不只是通过练腰的方法来达到强肾之奇效,更主要的是以此来达到温热丹田气之效果。以腰带手的特殊训练方法,会使人感觉到了一种放松后的手臂在腰的带动下陡生巨大之力,在你没有感到用力之时却力量倍增,这称之为杠杆力。它是将你的杠杆臂从过去的手和臂延长到了腰,改变了四肢用力的方法。一个杠杆原理,道出了一个自古秘而不传的武学秘密!练腰首先练放松,放松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课题,据前辈们讲,高手过招,就看谁放得更松。“松”字之妙在既不是“懈”也不是“软”,而是一种受“意”支配的“似松非松”之劲,它可使一个初学者将跟随自己几十年的拙力去掉。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一个初学者才有可能看见“山门”。
    第二阶段,用一年的时间练气,即练先天之真气,在一年练腰的基础上又要忘记腰,进入练气之阶段。此阶段是一个更虚及更需要体悟的阶段。它使你松静后的身体,由意念指挥下的气,支配着动作,随着气的涌动,你的肢体有极轻、极活之感,待练到忘我时,妙不可言!也只有当你练到这一阶段,那内功太极拳的影子才忽隐忽现。在此阶段,练功方法极为重要。如方法不对,将谬之千里,如急于求成又容易出偏。“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之要领只有在此阶段才能体会。
    第三阶段,是用一年的时间练意。这是一个要穷毕生精力才能达到“阶及神明”的阶段,此阶段正如前辈们所说“是一个将宝山钥匙交给你的阶段”,只要你上了宝山,必有所得!练过这一年,全面印证了“三年小成,五年大成”的理论,通过实践证明,这一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果说练腰阶段是我们把步行变成了自行车;那练气阶段就是我们的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也就是动力性质发生了变化;而练意阶段则是将我们的摩托车换成了火箭,此阶段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太极十年不出门”主要是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加之拳师们思想保守。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只要你有明师指点,练法得当,通过科学的、正确的、易行的方法修炼,你定能达到三年小成,五年便可大成,从而使千古太极发扬光大。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 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