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太极散推训练法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4:54
太极散推训练法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 众所周知,是中国道功——道家术与儒家的阴阳学说,以及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将导引、吐纳、易理、技击数者熔为一炉。作为,对其特征——甚为强调技击性。但随着火器时代的兴起,冷兵器的没落,

  众所周知,是中国道功——道家术与儒家的阴阳学说,以及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将导引、吐纳、易理、技击数者熔为一炉。作为,对其特征——甚为强调技击性。但随着火器时代的兴起,冷兵器的没落,则逐渐强调其健身性。诸如《十三势歌诀》中就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杨氏旧谱论后的附记也有“此系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之说教。现在作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其健身目的更为明确。但对于的健身机理,练习太极拳究竟应注重哪些要领,才能更好的提高其健身作用,虽然论述不少,但笔者认为,如果能从道功——道家养生术这个角度来探讨,或许能有所启发,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道家养生术有哪些方面可供借鉴呢?笔者认为,是道家养生术中的形神依存、身心一体的整体修炼观点。此与西方养生法不同。西方养生法只着眼于局部,可以说是见木不见林。他们仅限于体质与力量,着眼于人体的肌肉骨骼韧带等的强壮和提高。而道家养生术则着眼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强调炼心、炼性、炼气、炼神,强调性命双修,强调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同等重要。具体从哪些方面人手呢?管见认为:
  第一,静。元末全真道人王道源在《述金丹》中说:“大道无为妙理深,工夫须向静中寻。”《想尔注》说:“入清静,合自然,可久也。”《金仙证论》说:“道从静而入,若不静,则神不灵,而焘亦不真。……造化之根,唯静则可以炼,不静则识性夹杂,修与道相违矣。”炼虚守静,是道家养生的真诀。因此,太极拳在行拳时首先要“静”,在起势前可先松静站立数分钟,达到心平气和。张三丰说:“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在行拳时也要保持这个“静”。太极拳“五字诀”中就曾提出,“一日心静……五日神聚”。“拳论”中也指出,“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要“神舒体静”。当然,这里所说的“静”,不是不动,“身虽动,心贵静”,要“视动为静”。李道纯就曾说:“动中之静,方为真静。若以不动为静,则土石皆可为圣真。”只有静,才能做到精神上放松和肢体及内脏的放松,才能宣通血脉,才能进入特殊功能状态,才能“返璞归真”。
  第二,精神专注。《唱道真言》指出:“炼丹先要炼心。炼心之法,以祛闲思妄想,为清静法门。”内丹派首领李西月也说,要“时时防意马,刻刻锁心猿”。因此,太极拳在静的基础上,行拳时全部心意都要用到动作中去,集中思想,一意练拳。不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神不守舍。太极拳《十三势歌诀》及《心解》中就曾指出,“先在心,后在身”,要“势势存心揆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要“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动作时要意念为先。诸如“起势”,先意动而后形随,两手再缓缓平举,意念中双手下似乎拉着一根牛筋,慢慢被拉长。同时,后脊则节节贯串,松沉下落,手与肩平时,后面刚好也沉到脚跟。诸如分脚,一脚屈膝站稳,五趾抓地,虚领顶劲,一脚垂趾提腿,缓缓分出,意念一直要慢慢贯到分脚脚掌外缘。又如搂膝拗步,随着外形的运转,意念则由肩而肘,最后坐腕舒掌时,意念也要贯到掌心。总之,要有意念引导动作。“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所谓“刻刻存心,刻刻留意,才有所得;不在形式,在气势;不在外面在内中”。要以一念代万念,精神不散,思想集中,意念为主导。正如吕洞宾所说:“千言万语,只不过发明‘炼心’二字。”
  第三,吐纳。道家养生术讲吐纳的很多,太极拳所要求的是其中的腹式呼吸。所谓“神宜内敛,气宜鼓荡”,“腹内松净气腾然”和“气沉丹田”等等,要求随着动作,开呼合吸,蓄吸发呼,呼吸随着外形的变化自然配合。诸如“白鹤亮翅”,双臂分开,右掌上提,有拔腰长身之感,形成上下相拉之势,是为吸气。右臂下落时为呼气。“如封似闭”这一动作,当两臂分开后坐时为吸气,前推时则为呼气。随着动作的完成,小腹前合,坐腕舒掌,此时意到,气也吐完。应当指出,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有一个训练过程,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条件反射系统,建立起下意识的定型,从必然到自由,自然形成腹式呼吸,达到匀细深长,吸轻呼足(重)。“纳如起飞,吐如落雁”。这是不能勉强,也急不得的,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这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的“调气”(息),也即所谓“呼吸导引”。
  第四,桩功。道籍《性命圭旨》亨集中就有《立禅图》,这大概是较早的桩功介绍。当然,与现在的要求不同。现在人们所练的桩功,一般要求都是体松,意静,息平;舌抵上腭,两脚分开,间距与肩同宽,两眼平视;悬顶敛臀;百会、会阴一线下落于两脚跟连线的中点;上悬、下沉、中松,上下微有对拔之意;“两手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以拇指尖领劲,两臂向上举起,至拇指与肩同高;肩肘腕关节微微向下松沉的同时,两手手指向内回至间距约十厘米,肩肘背微微向外撑开,使两臂搠圆。两腿松胯屈膝下坐约40度”;“两足分开幅度较大的马步,其高度约40度至90度。体重平均落于两脚,并要求做到头平,肩平,膝平,脚平”。太极拳运动也是桩功,不过这个桩是“动桩”而已。《十三式行功歌诀》中所要求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和《行功心解》中所说的“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十要》中要求的“虚灵顶劲,松胯敛臀,沉肩坠肘”,以及“含胸拔背,屈膝松胯,上虚下实中间灵”等等,正是这个意思。任何体育运动,必须要有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才能健身,太极拳自不能例外。太极拳的运动量就体现在“动桩”上。体重基本上由一只脚支撑,支撑脚一般不动,当体重由一只脚移到另一只上去时,要先把这一只脚安排好,然后重量逐渐过渡。正所谓“步随身换”,“虚实分明”。过渡时仍要维持“桩功”姿势,特别是中心不偏,要做到沉稳而又轻灵。诸如“云手”,“当左脚向左横移时,此时重心在右脚上,左脚为虚,然后慢慢过渡到左脚,右脚为虚。在收右脚时,身体不可向左歪斜,把右脚拖带过去以省力,而是收左胯,身体微沉,轻轻把右脚提起向左横移半步,先以足尖轻点地,逐渐全足踏地,呈小高步”。又如进步,先是虚步迈出,足跟轻轻着地,而后逐渐过渡为实,身体不许前倾或低头弯腰。而是随着前腿的前弓,将身体的重量全部移到前脚时,平稳的收后脚,不能躬身前冲,把后脚强带过去,如此才能保证前弓腿的膝盖不超出脚尖。移动时,最好裆略下沉,带弧形移动,把身体的重心始终保持在支撑面之内,“无过不及”。要保持动态平衡,在中定状态下运动,在运动状态中追求中定之势,做到“动中犹静”。此外,在运动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个式子中,身体不要有起伏。除分 脚、蹬脚,架子可略高一些,和下势、海底针要低外,在整个套路中要维持起式后定式时所定下的高中低架的“桩功”,不能一会低一会高的借机休息,降低运动强度。人体运动参与的肌肉活动越多,则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越大,人体下肢肌肉比例明显高于上肢。先进的运动项目,都注重下肢锻炼。太极拳的“桩功”,下肢的运动量是较大的,特别是在架子较低时。由于松静和腹式呼吸等等的协调配合,一趟拳练下来,能够“汗而不喘”,这是很多人都体会到的。太极拳的盘架子,其实质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的站桩。其区别,一则是静功,一则是动功而已。
  第五,舒展松柔,连贯圆活。太极拳运动要求全身松柔,动作舒展,不疾不徐。转换变式要均匀连贯,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毋使有断续处”。所有动作都是圆运动,轨迹不外大圆、小圆、椭圆、立圆;或大弧、小弧,“毋使有凹凸处”。“柔过气,刚落点”,成式时有似停非停之短暂一顿,即微有张意,此时意念到,气血也到,力也到。一张一弛,舒展松柔,缓慢连贯,中心圆活,都是有助于末梢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的。
  第六,以腰为轴,四梢为轮。太极拳在运动时要“刻刻留心在腰间”,腰胯一动,在头颈云云领起,腰脊节节对准的前提下,以腰的旋转带动四梢;上步时以腰带动虚腿向实腿靠拢,再弧形迈出,划了半个圆。“转变在两腰眼中,左转以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右转则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同时带动上肢运动,使得“上下相随”。一臂运动,另一臂也相应跟着运动,保持“两膊相系”。总之是“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动作之中讲究“缠绕”,“下则旋踝转膝,中则旋腰转脊,上则旋腕转膀顺缠逆缠,由表及里”。这种以腰为轴,带动四梢的旋转缠绕有助于血液循环。正如周稔丰先生指出的:“静脉血回流心脏,主要靠肌肉张弛及关节屈伸而产生的压挤作用。太极拳着重进行放松的练习,加以运动多走曲线,肢体螺旋形的拧转,这样就更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好像松软的毛巾拧绞时比简单挤压更易于使水份流出是一个道理。”
  上面所说的六点,是太极拳健身运动的要领,当然它们之间是揉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贯彻在整个运动之中,是有机的组成。也是道教养生术中的炼心、炼神、炼气、炼形,内外双修,身心一体的全面锻炼。有人曾概括为,“假借无穷意,内视气血流;头若悬丝,尾如柱拄地;脊如背锅,怀若抱树,腰如挂珠,颏如夹球;两手如撕绵,两腿如扯弦,两脚如行船;满身弹簧力,遍体灵巧意”。这几句话可供参考。本来太极拳为武当山丹士张三丰所创建,其道教色彩很浓,从道功——道教养生术的角度来理解太极拳运动中一些要领(主要的,但不是全部),我认为,可以加深理解,而知其所以然而然,融会贯通,从而在练拳时能自觉的有意识的去把握和追求,以便获得更好的健身之效,改变那种“学拳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的状况。

  散推能将僵硬不协调的动作变得柔顺、协调。散推是在身肢放松、放长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内力的练习,可以消除动作时肌肉强直收缩的僵力,使动作在意识的支配下该收缩的肌肉(主动肌)适时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对抗肌)适时放松,配以气息吐纳使身体各部产生有序化配合,使僵硬笨拙的动作很快搓揉得松沉圆满、轻灵柔和、外柔内刚。如同揉搓面团一样,随着搓揉用劲时间的延长,散乱而生硬的面团会越来越筋柔而富有弹性,最后可拉扯成很细很长的龙须面供人饱食美餐。
  散推中应注意不要做盲目的动作。比如在对方肢体和劲路不动的情况下,有人为了黏沾缠转使自己没有目的地动起来,而不是随对方的动势和劲路而行。这样的盲目运动是没有攻防意识的自动,是万万要不得的,极易被对方抓住破绽找到可乘之机,使自己处于被动。
  散推时身体要保持上下一条线,无贪于前,无先于后,步步立稳,身力贯连,手脚相应,全身放松,气沉丹田,身体无论在任何角度、方向都必须保持中正。
  怎样才能做到身体放松和立身中正呢?首先要精神意识不紧张,使身体各个器官、各功能系统、各肌肉关节处处都达到放松的要求,保持“关节要松、皮毛要攻、周身贯穿、虚灵在中,上虚下实中间灵”的姿态。但是,放松并不等于软弱无力,要辩证地看待松与合的关系。放松能起到关节灵活、劲力顺达的作用,但是内不合则外不顺,所以必须在放松的前提下合住劲,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提高敏捷、灵活的化发能力。皮毛要攻、周身贯穿、虚灵在中,力求全身劲力圆整,提高听劲的灵敏程度来提高应变能力,通过听劲觉察对方劲力的来龙去脉,达到人不知我我已知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以自己的虚点来寻找对方的实点。听不仅仅是耳听眼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肢体与对方接触时皮毛的触觉来侦察判断来劲的方向、力量的大小和攻防意图。这种能力要在散推中形成习惯,使它成为一种灵敏的素质,这也是具备沉重的弹性和韧性的内功劲力不可缺少的东西。太极技击愈深,这种能力也就愈强。
  “上虚下实中间灵”。“上虚”是指手上的技击意图要隐蔽,拳经说:“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这就是说不让对方摸清底细。“下实”指底盘要牢固,搭手推磨如不倒翁。“中间灵”指身法要灵活,内气要充盈,丹田要有劲,如此才利于活腰转胯随机应变,化发自如,得心应手。
  
  一、散推的接劲训练
  
  散推首先要练好接劲。“接”者,承接、迎接、连接、承合也。接劲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用手或身体某一部分将对方加于我身之劲接住,这种接触是“听劲”的先决条件;二是与对方接触后,需将自己的劲与对方之劲连接起来,运用中引化拿发的技能将彼发出;三是将发劲之后断劲或在对抗中被迫产生的断劲重新连接起来,以利控制对方、发放对方。
  接劲亦称接手、接招、接势。接劲并无具体动作,只是随着对方不同的进攻方法而随时运用身肢各个部位接劲,或主动牵引对方出劲,以此确定接转其劲力的方法。接劲时思想要高度集中,对来劲的判断要准确无误。如果接劲不当,处理不好冲来的劲力,就会被动挨打。所以接劲要求对对方的进攻时间、运行路线、空间位置、攻击部位、功力大小以及用力方法等,都要心中有数、反应灵敏、严加控制、毫无差错。接劲是各种技法的先锋,多种劲别的应用无不在接劲之后,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接劲的练习。
  练习接劲时,两人搭手可为一人随便出手、一人接手,发劲后得势一方可向对方突然出手进攻(以不造成伤害为原则),以此达到接劲的目的。达到一定水平后,可每天安排一些时间两人快速互喂,一人发大劲,一人■接。发劲可由慢到快、由急到冷、由轻至重至沉刚,接劲者沉着冷静,在尽力维持好自己的重心平衡的基础上,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将对方的大劲、快劲、冷劲接住,顺势化转为推掷。亦可做连环放劲,即攻者劲跟劲、劲变劲,接二连三地进攻,接者亦连续不断地应付控制对方,力求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使身体能自动化处理对方的劲力攻势。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
  接住彼劲后首问知觉,运用皮肤触觉和身体感觉的灵敏性,探明对方劲力的大小、轻重、长短、速度、方向以及真假虚实等。
  
  二、散推中耗滚旋钻撑磨合的推揉,以及沾连黏随方法的训练
  
  在接住对方劲力后要做耗劲、滚旋钻撑磨合的推揉,以及沾连黏随方法的训练。所谓“耗劲”就是两人适当地做静力性用力对抗,以增长内劲耐力。“滚旋钻撑磨合劲”是由滚、旋、钻、撑、磨、合六个方法所组成的联合劲法。滚旋钻与撑磨合联用,前者体现出转旋出击,后者体现出转旋外开内合。在这种圆转不滞、变化灵活的动作中,六种劲力相互转换,主次关节相互变化,将产生出多种劲力动作。
  “滚”是支配躯干左右扭转,四肢内旋、外旋的劲力。
  “旋”是指肢体作螺旋式升降或进退,其源动力在腰脊,通过旋腰拧脊节节贯串而至四肢,其劲向上行则经转膀旋腕达于指端,向下行则经转腿旋踝达于脚趾端,回转时四梢劲循原路向回缠旋复归于腰脊。运用旋法能使对方直来之力沿我方动作弧线上的切线方向而去,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劲力将被我的转旋之力引化落空,我劲则越过对方防线逼入。
  “钻”是指内力发动集中时使肢体产生极为集中的、内部刚坚的旋转穿透力,拳经谓“无坚不摧”。
  “撑”是支配肢体由内往外推伸排挤的劲力,既用于推排阻力,也用于维持自身平衡,其标准是猛拉不扑、冷推不倒,如遇到反抗力时我以内力撑抗,如两手前推时自身后背向后撑,即所谓“前去之中,必有后撑”。撑的关键是身内逐渐形成提、沉、塌、崩、十字劲,修炼出截撞整劲之法。
  “磨”是直挫、横抹、竖揉的推磨旋转的用力方法,由直、横、竖三力交错联合而行,产生搓磨揉转的劲力。“直”是着力点朝攻击目标直线出击,有戳挫克划之意。“横”是以腰的拧转带动上肢发放内力,有勾抹扫削之意。“竖”是向斜上或斜下发出的内力,意在掀根拔户、折叠挫根。
  “合”是肢体由外向内合聚的内力,多寓于吞法的吸化引转动作之中,并与撑法相连互用。—般先横撑化开对方来手,闯入其内门,一俟开至得势马上变为合力,逼迫对方移位跌倒。内力汇聚相合又能使全身之气聚凝不散、充沛而饱满,有—触即发之势。
  接住对方劲力练习沾黏时要不拘形式,不管对方的劲路和动作如何千变万化,我与对方相接之处就像胶一样黏住不离,使对方脱不开、丢不掉,迫使对方无法进招用技,或使对方的招数与劲力在我身上不起作用或减少作用,我则可以通过沾黏伺机跟紧对方的劲路变化,寻出对方的破绽,在对方的僵滞点和重心平衡点上随化随进,引动对方重心落空后掀挫之。连随亦不拘形式,对方动作大我则动作也大,对方动作小我则动作也随之而小。总而言之,不管对方采用任何角度、方向和路线形式,我均相应地采用同样的形式沾黏连随,跟住对方劲路的变化,以达到彼才想变而我劲已至、招发彼前的目的。
  接劲训练至此,不但换劲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也基本上达到了懂劲的程度,既明白自己动作所须的劲力规格,又了解对手所用劲力的来路去向和大小,已是“知己劲”、“知彼劲”。只有知己劲,才能正确运动使动作合规中矩;只有知彼劲,才能根据对方的来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如通过搓磨察试感觉对方的劲力后,迅速、正确地判断出对方的攻防意图,并采取相应的攻防措施,或先发制人,或采用有效的防守,或堵截对方的劲路,破坏对方的企图。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