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气功 > 正文

练功入静后的主观感受 气功偏差5因及纠偏18法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09:20:12
练功入静后的主观感受 气功偏差5因及纠偏18法 气功偏差5因及纠偏18法气功偏差,古今皆有之。即古谓“着魔”出偏。古人练坐禅(打坐)怕“着魔”(即狂幻不止),常有明师一旁监护,是为护功。这就是说大动不已出偏。即阳性反应(神经错乱)。另有一种阴性反应(即九

气功偏差,古今皆有之。即古谓“着魔”出偏。古人练坐禅(打坐)怕“着魔”(即狂幻不止),常有明师一旁监护,是为护功。这就是说大动不已出偏。即阳性反应(神经错乱)。另有一种阴性反应(即九窍不通,窒息而死),这种出偏一般人缺少了解。有的反从宗教迷信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得道升天”了。《内经·素问·生气通灭论》中说:“阴不胜其阴,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净,九窍不通”。这段话就是指练功发生偏差的原因。现在一般练功出偏都以阳性反应为主,临床症见:轻者头痛、胸闷、腹泻、狂舞,重者精神失常。可见练气功而出编差,深受其害者,不乏其人。那么气功偏差究其原因何在? 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为师不明,误人子弟

有的教功师自己不求甚解,以错传错,以讹传讹。有的则自鸣清高,故弄玄虚,将练功中出现的幻觉进行大肆宣扬,将学者引入邪途,使人想入非非。更有甚者,宣扬迷信,使人着魔入邪。

(二)学者自惑,急于求成

有的学功者认识不足,好高鹜远,道在近而求诸远,道在易而求诸难。总想-口吃成个胖子,或者朝秦暮楚,功法频换。当然,还有些是因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不适合练功,或不适合练某种功而换功的。

(三)不明其静而强求其动

练功应以清静为本,无欲才能静。练静功者先要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只有无欲,才能入静。有不少练功者为片面追求气盛,狂热地导引气机发动,在内气尚未充盈之时,急于求成,导致气机出现各种紊乱状态。练动功者如不明动静合练互用之理,盲目追求所谓动,势必走向反面。练功者首先要明动静之理。盖动极当静,不静则阳盛而伤神;静极当动,不动则阴盛而伤气。动静失宜,则有阴阳偏盛之患。练动功须以动求静,动中有静,自然而练。

(四)不明其柔而强练其刚

练硬气功者首先应请教明师,务必获得正确的方法。有许多学功者欲求神奇硬功,单纯追求,急于求成,以致产生偏差。练功者应明刚柔之理,刚柔兼具,是谓阴阳合德。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刚柔相济,是为得其自然。具体应掌握以意运气,以气拨力,内外兼修,半练半养等运动原则,而
 

有的练功者出于无知的虔诚,以为不必避忌,肆意习练。殊不知天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如不知避忌,处置无方,均会种下各种偏差的祸根。故练功者应明天时、地利、人和之宜,应避天之六淫、人之七情之忌。如:练功者应选择风和日暖的清晨为最佳练功时间。春、夏、秋应早起,冬季必待日出方练。至于练功场所,应尽量选择景物清幽、花木相映,或青山绿水之地。忌在荒山、坟地,或阴暗潮湿之处练功。风、雪、雨、雾、雷鸣、电闪之际,应避免练功。又如生活方面,应节制“七情”、“六欲”。在情绪波动过大的情况下要避免练功。

练功一旦出现偏差,应请有经验的气功师帮助纠治。如无此条件,也可服用适当的镇静药物先予抑制。除此以外,介绍以下18种常见偏差简易自纠法:

1.心脏病患者功后出现心跳。或因巨响、幻觉受惊吓,产生心惊、心慌难受者。纠治方法:端坐、松身、静心,搓热劳宫穴,左手置在左膝上,右手轻轻拍打左手内关数次。再搓劳宫穴,右手置右膝上,左手轻轻拍打右手内关数次。继以右手拍打左手神门数次,再左手拍打右手神门数次。

2.因出偏心神不安,心惊失眠。纠治方法:于睡前搓热劳宫穴,上下擦耳后安眠穴数次;再搓劳宫穴数次,分别拍打两手内关、神门各数次;再搓热劳宫穴,分别拍打足三里、涌泉穴各数次后就寝。

、经络疏通、气血和畅、阴阳平衡。此外,在练功过程中,由于练功人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自己身体内部,相应地提高了对机体内部的感应性,对上述生理改变可以产生一些与平时不同的体验,出现各种主观感受。

练功入静后经常出现的主观感受有: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轻浮、重坠、松弛、紧缩、热气感、电流通过感、蚁走感、麻软舒适等感觉;也有的感到整个身体或某些部位变大、变小或感觉不到存在,仅有一丝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种颜色,方向、位置或时间观念不清等等。古人对此早有观察,总结为两个八触,即“十六触”景象,袁巩在《静坐要诀》中指出:功中有十六种触景,即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捍、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上述主观感觉的出现均属正常现象。

但是,在练功过程中,由于练功方法不当,急于求成等原因,也会引起某些异常的心理、生理变化,产生多种不舒适甚至痛苦的感觉,不利于身心健康,干扰入静后的正常生理效应与心理效应。也有人由于练功意守过于集中,急于求成等或功中出现异常景象的刺激,或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或受到别人练功出偏的暗示等,引起练功中出现惕怵不安的状态。还有人本来就有某些潜在的心理障碍,包括病理性幻觉、思维障碍(如妄想)、意识障碍(精神恍惚)。这些障碍平时表现轻微或隐而不现,通过入静诱发出现或加剧,甚至会出现哭笑无常或精神抑郁等精神异常表现,古人称之为“入魔”现象。

对于上述主观感受,要持正确的态度。首先应认识到,练功中整体感觉是主要的如安静舒适,轻松愉快,疲劳解除,症状减轻或消失。而那些局部的感觉反应,在练功中是次要的,与练功效果并无绝对的关联。其次,由于这些感觉都是自然产生的现象,复杂多变,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因此,绝不要凭主观愿望加以判断,以免出现主观上的任意追求或压制,更不要把感觉作为练功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否则会把注意力完全放到感觉上去了,很不利于练功。总之,对练功中出现的某些感觉,应该保持

相关热词: 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