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李传太极拳有三种徒手拳架套路,即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分别始创于1857年、1859年和t862年。皆为永年武禹襄与其二甥李亦畲、李启轩共同研创,桩功更源于之前,之后便又有刀枪剑杆及推手等十多种套路传承至今,各有其功能所应用。现将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恩师所传三种徒手套路功法与桩功的关系解析如下。
一路中捋架为中庸捋顺之拳架。其特点:中正安舒,短小紧凑,平缓稳固,虚实分明,气势饱满,是含而不露文人雅致之拳架。
中捋架是为以后二路炮捶及三路小架打基础而用的。习练中捋架一两年后,既练就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外三合,又练就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之内三合。武式家传太极拳虽重意不重形,重气势不重样式,重劲法不重招法。但是在初级阶段必须要严格遵从身法要领去练,每一招一式就像写正楷书法一样,一笔一划从起笔,到落笔,到运笔,到收笔,全身意念精气神贯注于笔锋有人木三分之意。拳架一步一个脚印,起步轻灵,落步平稳,虚实开合,清晰分明。
每一式都应具备身法八要。即“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随时体会自身各个关节肌肉的角度方向是否顺从(腿关节、臂关节约135度左右为最佳角度)?肌肉筋骨是否贯串,身法上下是否相随?浅析如下:(1)头为之首,下巴回收,下腭压住喉头廉泉穴,眼神聚焦平视是颈椎竖直的要点,即为提顶。(2)注重腰部命门后撑是上下衔接的关键所在,同是脊椎竖直的要点,小腹上翻即为吊裆。(3)双肩尖微向前内扣,膻中穴微内凹,即为含胸。(4)体内五脏六腑顺垂,气自然下沉丹田,身柱穴、脊中穴有自然后凸之意,即为拔背。(5)双肘尖关节下坠,即为沉肘。(6)沉肘也是拉开双肩关节的要点,肩髑穴塌陷有一小坑,即为松肩。(7)两膝盖微内扣,足五里穴内凹,即为裹裆。(8)左右两肘尖保护肋部的章门穴、日月穴,即为护肫。这些都是上下相对应的。练拳架时要求做到这些要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这些要领要通过一招一式拳架(如_懒扎衣、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等)动作的变化,结合千万遍的演练,逐步才能做到的,悉心体会一点一滴,而自然逐步上身的。故而武禹襄老前辈拳论日:“先由心知,后有身知,身知胜于心知。”
二路炮捶是技击实战应用之拳架套路。其特点为,快慢相间,蹦跳蹿跃,拳打脚踢,爆发点穴,连环并用,是在一路中捋架及桩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应用的套路。使习练者更掌握虚实开合,动静结合的原理,以及与敌实战之技能。所以,前辈说:“一定应有几年的中捋架基础后,再习练二路炮捶。”
三路小架是修心养性功夫,高层次文人拳架。其特点为,不迈大步,不下大势,动作小巧紧凑,两脚之间只有一脚之距。两手高不过眉,低不过乳,左右不离两肋。全是以意行气,贯穿内在劲路的气势,上下节节贯串,筋骨粘连,转腰摩胯,骨节由下而上涌动,呼吸深长,气势滔滔。体现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一家,脚手相随之境界。有前辈恩师古拳谱歌诀为证。
歌诀一:“小架如心经,藏于大架中;不练大架艺难成,不学小架心不明。”
歌诀二:“小架不小,大架不大,去粗留精,奥秘呈形。”
歌诀三:“意念深长,气势滔滔,疾如闪电,忌似木雕。”
歌诀四:“架无定架,步无定步,物我不分,犹如云雾。”
歌诀五:“无柔无刚,无走无粘,犹如雷霆,犹如闪电。”
上述歌诀高度概括了三路小架从一路中捋架,发展到二路炮捶,再上升到三路小架步步阶段之妙用。从基础功法到应用功法,再到健身养生功法,至少要有三个阶段。三种套路再结合必要的站桩功法,才能完整练出内在的真功夫。又从有刚有柔到无刚无柔,从有走有粘到无走无粘,又由太极变化为无极境界之感。从有形有意的一路中捋架,到无形无意的三路小架是个漫长的过程。
纵述以上概要,武氏家传太极拳“懒扎衣为之拳‘宗’传宗接代;一路中捋架为之拳‘母’刚柔基础:二路炮捶为之拳‘子’显刚外击,三路小架为之拳‘女’重柔内养,三回九转为一宗”。此文人拳论学术,完全符合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的学术思想。又谙合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庄子日:“通于一,而万事毕。”
杨梦祥(少侯,杨澄甫之长兄,1860—1929)先生研究太极拳之要诀有三。
1.盘架子:初学者宜匀,宜缓,宜正,宜展。所谓匀者,划圈子宜圆,两圆须成切线,两圆相交须通过圆心,盖求其整齐也;所谓缓者,使所储之内劲渐渐达于手指梢,求其血气舒畅也;所谓正者,全身中正安舒,重心无倾斜之弊,求其姿势中正优美也;所谓展者,使筋肉骨节自然开展,求其合乎生理上之运动也。
2.推手:架子盘熟功夫稍进则学推手(或曰搭手,又曰靠手)。推手者,敌我二人以一手或两手靠搭,用沾、黏、连、随四字功夫,划阴阳两圈。其法有二:①甲划圈乙随之而走,或乙划圈甲随之而走;②甲乙两人各划半圆圈,合成一整圆圈。然无论一整圆圈或两半圆圈,均于此圆圈上研究■捋挤按四字要诀。应注意者,甲乙二人,各有一重心;甲乙二人靠手时,又于靠手之交叉点自成一重心,此第三重心点由甲乙二人互相争夺,得重心者胜,失重心者败,此一定之理也。
3.发劲与化劲:推手练习纯熟,然后练习发劲与化劲。初学者,可练手上发劲,所谓合掌或曰补手。功夫较深者,练习腰劲或足跟之发劲,所谓发于足根、行于手指是也。发劲宜直,化劲宜圆,化之不尽而发之不远。初学化劲,方向宜斜。上乘功夫,则向自身化之,所谓引进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即借敌人之力以打敌人、借敌人之劲以还制敌人也。然发劲、化劲,必须沾、黏、连、随、捋、挤、按、采、肘、靠合而运用,否则不克生效也。
杨家太极拳使用法秘诀
擎: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谓之擎。双手上举如合太极,这时候,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中三指向上翻三番。
引:有引进的意思。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才能听得对方动静。这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就是一般练其他拳术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更非力胜,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神如捕鼠之猫”,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峙的意思。如在敌我对峙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是吸气,不是吐气。“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0-06-02
时间:2020-09-05
时间:2021-03-29
时间:2020-10-24
时间:2020-06-25
时间: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