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之杨式太极如何做到棉里裹铁 怎样认识太极拳的“双重” 怎样认识太极拳的“双重”(一)这些对“双重”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古代经典王宗岳拳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因此,
(一)这些对“双重”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古代经典王宗岳拳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因此,凡学习过这段经典论述的习练者都知道“双重”是学练必须绝对避免和克服的大忌。但“双重”是什么?所有的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都没有具体明白的解释清楚,王宗岳拳论只是在上述这一段话之后又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这“双重”很显然是一种技术行为,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属于抽象的“阴阳”,“阴阳”也可以作为任何事物的代词,因此很显然“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句话中的“阴阳”是表示之所以造成“双重”的一些技术因素的代词,不是指《周易》中泛义的、抽象的、没有具体所指的所谓“有名无形”的哲理。“须知阴阳”显然就是“必须知道造成双重之原因”的意思。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有意无意地、牵强附会地用《周易》上泛义的“阴阳”解释“欲避此病,须知阴阳”这句话中的“阴阳”,弄得这句话越被解释越令人糊涂。而对于“双重”究竟是什么?现代太极拳界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的,主要的有三种:①将“双重”一词中的“双”理解为敌我双方的“双”,将“重”理解为有力;认为“双重”即“人重我亦重”,或者说就是人有力我也有力,从而双方发生了力的顶抗。②将双重一词中的“双”理解为自己双脚的“双”,将“重” 理解为所承担的自己的体重;认为“双重”就是两脚平均承担了自己的体重,那就是两脚不分虚实。③将双重一词中的“双”理解为自己同侧的手和脚,将“重”也理解为了“实”,这个“实”既可指有力,也指承重等;认为同侧的手和脚都为实,或者说同侧的手和脚不是一虚一实,那就是“双重”。这三种解释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太极拳师承锻炼人群和文章中,似乎各有其理,然而细细分析推敲,又都令人质疑,分析如下:
一、第一种解释的意思为“双重”即以力“顶抗”。中的相互以力“顶抗”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①彼力大,我力小。这种情况下,双方相抗必然我败彼胜。②彼我之力相等。这种情况下,双方相抗大多形成僵局,双方都不胜不败。③彼力小,我力大。这种情况下,双方相抗必然彼败我胜。由此看来,双方相互以力“顶抗”,必败也就是“率皆自为人制”的概率只有三分之一,并不是必然会发生“率皆自为人制”的。对方处于背势的用力顶抗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彼力小,我力大的相互以力“顶抗”, 应当还是我方用力攻击的最佳时机,因为攻击力量的落实其实也是双方相互“顶抗”的一种表现。所以杨氏拳诀《十三字用功诀》说:“见实不上得攻手,何日是体全”,《虚实诀》说:“虚守实发掌中诀,中实不发艺难精”,《十八在诀》说:“虚在当守,实在必冲”。从这样的分析可知王宗岳拳论所说的“双重”不可能是指双方相互的用力“顶抗”。换言之,将“双重”解释为“双方都用力”或“双方互顶”是错误的。
二、第二种解释的意思为“双重”即“两脚平均承担体重”。无须质疑,太极拳套路中存在着的这种“两脚平均承担体重”的拳式,如“起势”、“十字手”,而所有两脚着地的拳式在身躯移动过程中也都是会发生一次“两脚平均承担体重”的。由于到了“懂劲”阶段和是“神明”阶段,拳式还是一样的,那么,“两脚平均承担体重”自然也是仍然存在的;此外在太极拳的所有推手、散手、实战中,两脚着地的身躯移动过程中也都是会发生“两脚平均承担体重”的。那么,照“双重”即“两脚平均承担体重”的解释,太极拳学练一开始,“双重”就是在练习之列;之后即使到了“神明”阶段,“双重”也是无法避免、仍然会“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的。然而,王宗岳拳论却又说对于“双重”可以“避此病”,并且还说“懂劲后……渐至从心所欲”。所谓“从心所欲”当然反映了不会“率皆自为人制”,就是说太极拳锻炼到了“懂劲”之后就能渐渐避免“双重”了。这样分析,“两脚平均承担体重”是不能当作“双重”的。实际也明白反映“两脚平均承担体重”与“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只要步幅不大,“两脚平均承担体重”对沾粘连随所需要的步法灵活毫无妨碍,对劲力根于脚的发劲也毫无妨碍,而且“两脚平均承担体重”也是沾粘连随与发劲的一种下盘形式。《杨氏老谱》说“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易也。”意思就是“双沉不属于拳病,因为双沉能够两脚各自灵活地提起移动,所以双沉与双重不是一回事。”这“双沉”无疑就包括了“两脚平均承担体重”。由此可见,王宗岳拳论所说的“双重”不可能是指“两脚平均承担体重”。况且,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也从来没有说过“双重”就是“两脚平均承担体重”;李雅轩、马岳梁等先生还在他们的著作中明确指出将“双重”说成“两脚平均承担体重”那是很错误的。所以,“双重”不能解释为“两脚平均承担体重”,将“双重”解释为“两脚平均承担体重”也是错误的。
三、第三种解释的意思为“双重”即同侧的手和脚为“同虚”或“同实”,不是“一虚一实”。这种解释首先在表述上很模糊,因为“虚实”与“阴阳”一样都是属于“有名无形”的,是没有固定所指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事物的“虚实”属性就可能是不同的。比如灵活与固定对于“虚实”而言,一般认为灵活为“虚”、固定为“实”;而力量较大的与力量较小的对于“虚实”而言,一般认为力量较大为“实”、力量较小的为“虚”;这样,对于既活动又力量较大的肢体而言,各从“活动”的角度和“力量”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这一肢体的“虚实”正好相反。不过一般而言,对于手臂,往往是以“力量”和“攻击”来确定其“虚实”的。而对于脚何为虚何为实,近代却是有不同确定标准的。一种是以脚靠近身躯的为“实”、另一脚为“虚”。比如很多人认为弓步的前弓腿为“实”、后蹬腿为“虚”;另一种是以实际的主要承重与用劲的一脚为“实”、另一脚为“虚”。比如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中就指出弓步的前弓腿为“虚”、后蹬腿为“实”;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指出左偏马步较弓的左腿为“虚”、右腿为“实”。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在当前的太极拳流派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下面就以不同的“虚实”标准对这两个拳种套路里的拳式作一分析如下:
(一)以弓步的前弓腿为“实”、虚步的后脚为“实”、主要攻击的手为“实”分析杨式太极拳,那么,可以发觉同侧手脚明显均为“实”或“虚”的拳式有:揽雀尾掤、单鞭、白鹤亮翅、肘底捶、斜飞式、海底针、扇通背、高探马、野马分鬃、退步跨虎等。而同侧手脚明显为“一虚一实”的拳式有:揽雀尾挤、提手上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搬拦捶、倒撵猴、玉女穿梭、指裆捶等。
(二)以弓步的后蹬腿为“实”、虚步的后脚为“实”、主要攻击的手为“实”分析杨式太极拳,那么,可以发觉同侧手脚明显均为“实”或“虚”的拳式有:揽雀尾挤、白鹤亮翅、搂膝拗步、肘底捶、搬拦捶、海底针、高探马、玉女穿梭、退步跨虎、指裆捶等。而同侧手脚明显为“一虚一实”的拳式有:揽雀尾掤、单鞭、提手上势、手挥琵琶、斜飞式、倒撵猴、野马分鬃等。
(三)以偏马步的较弓腿为“实”、虚步的后脚为“实”、主要攻击的手为“实”分析陈式太极拳,那么,可以发觉同侧手脚明显均为“实”或“虚”的拳式有:懒扎衣、单鞭、斜行拗步、背折靠、高探马、野马分鬃、裹鞭炮、当头炮等。而同侧手脚明显为“一虚一实”的拳式有:掩手肱捶、连珠炮、闪通背、指裆捶、前招、后招、退步压肘、击地捶等。
(四)以偏马步的较弓腿为“虚”、虚步的后脚为“实”、主要攻击的手为“实”分析陈式太极拳,那么,可以发觉同侧手脚明显均为“实”或“虚”的拳式有:斜行拗步、掩手肱捶、高探马、闪通背、指裆捶、击地捶等。而同侧手脚明显为“一虚一实”的拳式有:懒扎衣、单鞭、背折靠、野马分鬃、连珠炮、前招、后招、裹鞭炮、退步压肘、当头炮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论如何分析,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套路中都既有同侧手脚均为“实”或“虚”的拳式,也有同侧手脚为“一虚一实”的拳式。也就是说按照同侧手脚不是“一虚一实”的就是“双重”的说法,那么,太极拳学练一开始就在练习“双重”,到了“神明”阶段,太极拳套路中仍然是存在着“双重”拳式的。显然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此,不能认为同侧手脚不是“一虚一实”的就是“双重”。或者说,认为同侧手脚不是“一虚一实”的就是“双重”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关于“双重”的解释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双手虚实不分、用力相同就是“双重”、 双手攻击方向相同就是“双重”等等。这些说法无一经得起推敲,都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双手分虚实不等于用力不同。许多拳式如果两手用力相差悬殊,往往会会造成站立平衡也会受到破坏。而任何拳术,“虎扑”这一类双手向同一个方向攻击都是主要的攻击形式;这些拳式与“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所以,这些“双重”的解释也都是错误的。
(二)“双重”究竟是指什么
王宗岳拳论所说的“双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王宗岳拳论》中的“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与《杨氏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中的“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易也。”已经将“双重”的基本特性说明了。那就是:
①“则滞”,如果“双重”避免了,那就能够“则随”。就是说:避免“双重”是太极拳“沾粘连随”的重要前提或重要部分。发生了“双重”,“沾粘连随”就被严重妨碍了。
②“数年纯功不能运化”。所谓“运化”就是灵活变化的运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生了“双重”,专门化了许多年所练的功夫就不能很好地应用。
③“率皆自为人制”。所谓“自为人制”就是自己被别人牵制、控制、攻击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生了“双重”,自己就往往容易被打败。
④“干于填实”,如果“双重”避免了,那就能够“自尔腾虚”。显然这“填实”是形容提起移动迟滞,也就是“则滞”;“自尔腾虚”是指自由灵活轻松地提起移动。
将这四点连贯起来探索,这“双重”显然指的就是一种迟重呆滞的步法,具体地说两只脚任何一脚当需要迅速提起向某一方向移动却不能随即任意提起移动,那就是“双重”。这种情况在武术中是很常见的。比如当弓步形成瞬间又需要前弓的一脚再向前进一步实施攻击,然而前弓的一脚却一时提不起来,只能由后脚往前迈这样两脚交替前进,这样,有效的攻击机会就错过了;又比如当弓步形成瞬间需要前弓的一脚速即提起避开敌人的横踢等攻击,然而前弓的一脚却一时提不起来,于是就被踢中而倒地了。又比如当右虚步瞬间又需要立即向左移动身体,以避开敌人的攻击,然而左脚却一时提不起来移动,只能右脚后退,于是身躯就被敌人攻击中了。又比如当右虚步瞬间需要立即左脚提一下以避开敌人的横踢等攻击,然而左脚却一时提不起来,于是就被踢中而倒地了等等。武术应用中其实任何步型都需要任何一脚都随时可以提起向任何一个方向移动,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比如弓步形成瞬间,前弓脚提不起来,后脚又只能向前移动,这样,当不需要后脚向前移动,而是需要前弓脚向其它方向移动时或后脚向旁移动时,两只脚就会都象都被灌满了铅一样也无法完成,这样的情况显然就是“双重”。这样,步法之外的招法等功夫专门用很多年的时间锻炼得再纯熟,在这种“双重”情况下肯定是都用不上了,不仅如此,这种“双重”情况下,自己是肯定很容易挨打的。
将两脚都不能灵活提起移动的迟重呆滞称为“双重”,其实并非仅仅是古太极拳,形意拳也是如此称谓的。孙禄堂先生大约在1917年后得到郝为真先生的太极拳传授,但孙禄堂先生1919年出版的《太极拳学》一书中还没有李亦畲先生赠于郝为真先生拳谱抄本中的王宗岳拳论等内容,直到1923年出版的《拳意述真》一书中虽然专门有“述郝为桢先生言”与“述陈秀峰先生言”两节,也没有王宗岳等古代太极拳谱的内容,很可能此时孙禄堂先生还没有接触到这些古太极拳谱。然而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有与王宗岳拳论中称谓相同的“双重”的具体论述。该书在第四章“形意拳”中的“述郭云深先生言”中写道:“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分、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从这段话中可知:①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双重”是指形意拳“三体式”步型的一种步法。②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的“单重”不是指单脚着地,也是指形意拳“三体式”步型的一种步法。③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的“单重”与太极拳所说的“偏沉”是相同的或相似的。④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的“双重”与太极拳所谓的“双重”也是相同的。
由上述分析可见,王宗岳拳论中所说的“双重”,指的就是两脚都不能灵活提起移动的迟重呆滞。这“双重”不是指某种脚步的形态,而是指体内两脚的力量和承重分布。这是因为在站立外形不变的情况下,人是可以使得内力的改变引起两脚的承重变化的。比如对于形意拳的“三体式”来说,可以使得体重全部落于后脚,也可以使得体重全部落于前脚,也可以使得体重平均分担于两脚等,因而,同样的“三体式”,可能是“双重”,也可能是“单重”。对于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来说,同样的马步、弓步、虚步等等,既可能都是任何一脚都能够灵活提起向前后移动的“偏沉”或“双沉”,也可能都是两脚都不能够向某方向灵活提起移动的“双重”。比如同样前后脚步幅较大的弓步,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偏沉”或“双沉”,但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双重”。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都将“双重”当作是某一种步型,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三)避免“双重”对于太极拳的重要
武术应用中如果步履迟滞,多年专门锻炼所练成的高超的武术技能必然难以发挥,与人交手也往往是动辄挨揍。所以,武术的步法显然是承载所有武术技能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步法不及格,那么,所有武术技能的学习很可能就都成了肥皂泡了。这就象军事作战中的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赵国人原来与胡人打仗屡屡吃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士兵是乘在马拉的车子上作战的,而胡人是骑在马上作战的,骑在马上作战显然要比乘在车子上作战灵活得多了,于是赵武灵王也改为了士兵骑马作战,曾一度成为了军事强国。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战场上的步战靠的不是武术技巧多么高强,而是靠集体协作的阵法变化,一队队的兵士组成一块块变化的阵,这样的阵能够发生克敌制胜的作用,就是以各种设计好的步法为基础的,所以,步法也就是作战取胜的基础。几个人的武术搏斗也是以步法为取胜基础的。民国时期的国术擂台赛中就有这样令人瞩目的例子。如某甲的体格、功力、技巧、抗击打能力与某乙相比较均占压倒优势,然而步法不及某乙灵活,结果连连被某乙击中,连连跌倒,很不服气地输给了某乙。李雅轩先生的扎记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过去曾有一位练形意拳的专家某某……出拳时如放炮一样崩崩作响、出脚时如山崩地裂一般、身上的肌肉起疙瘩,此人好胜,性子粗暴,动手就要拼命、恼脸,所以一般的人都不敢惹他。然而在民国初年时间,马良在济南提倡武术,某某与一位山东回教弹腿专家杨洪修者当场比武,杨则手法轻快,某某则力大手迟,防卫不灵,走了几个回合,就连被杨洪修打了几个嘴巴子,因而失败,一怒回家,气病而死。”这所谓“手法轻快”靠的就是移步轻灵。因为步法在武术中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武术界中还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的谚语。
太极拳的根本是“沾粘连随”,太极拳的“沾粘连随”存在于任何时候,发劲时也是存在的,因为发劲不一定是能够百分之一百成功的,而这“沾粘连随”的基础无疑就是所谓“步履要轻随”、“步随身换”、“自尔腾虚”的“偏沉”。因此才称为“偏沉则随”。如果能够在步法上避免“双重”,那就是《杨氏老谱》所说的“步随身换,不出五行,则无失错矣。因其沾连粘随之理、舍己从人,身随步自换。只要无五行之舛错,身形脚势出于自然,又何虑些须之病也。”这段话中的“五行”指的就是步法,因为古太极拳理论是以“八卦”指代手法、“五行”指代步法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五行”也就是步法没有错误,又依仗着沾粘连随,就能够“何虑些须之病也”,也就是无须去虑怕“数年纯功不能运化”与“率皆自为人制”这些了。而要做到“无五行之舛错”,就必需避免“双重”,步法只能是“偏沉”或“双沉”。而太极拳锻炼到了“懂劲”之后,“无五行之舛错”自然是应该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双重”自然也就会渐渐完全避免和克服了。
的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看似派别不同,动作特点不同,但是的精髓却是相通的,当然各家的教学特点和重点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最近我观察了一下练杨式的人,发现有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都讲放松,不讲发劲。这样会误导很多人的,把杨式变成杨式太极操。
其实,杨氏太极讲的是棉里裹铁,许多人只注意了棉,没有注意到铁。要把手练棉软其实很容易,但要练出裹铁的感觉就难了,里面要注意方法。以前练太极我也还知道如何裹铁,直到最近又到贵阳去见我的老师张老头(先这么叫吧,他喜欢别人这么叫他),才知道原来杨式太极每个动作都可以发劲,而且劲力很强,看似软弱无力的动作里,只要一接触,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劲力,让受力的人无法站稳。
再向张老头请教,才发现杨式发劲的密秘都在大架中,只是看教你的人点不点透而已。杨式太极对敌,一般讲究四个要素,我就把张老头说的一一讲来。
一是沉转走化
这里的沉,指的是三重意思。
一是沉肩坠肘。要两手成为弯曲的两张弓,在自身使用力量最小的情况,利用生理曲形成最大的张力,格挡敌人的攻击。人有担心如此手上无力,还能挡住敌人,不过不要怕。当你的手沉肩坠肘,呈自然弯曲的情况下,对方想抬起你的手,或把你的手按向你自已的胸前是非常困难的,就算你一点劲都没用,对手都感觉到你的手非常重,非常有力。不信你可以和别人试试。
二是身体重心下沉。重心下沉可以使对手的劲放空,引导对手拨根,同时让自已站的更稳。
三是肩珠和肘珠(可参考九曲珠理论)向外、向下运动,以开劲的方式引长对手的劲路。对手的劲一旦被引长,就容易重心失衡,或亮出空档。
注意,我现在说的全部是沉,但只是沉,还是不够,如果只是沉着保持不动的话,就会和对手形成抗劲,那就不是打太极了。因此,第二个字的“转”的作用就出来了,在沉的基础上转身、转手、转脚,把敌人的力量全部转到地下,化解身上的压力。用张老头同志的话来说,就是“逢力必沉,逢沉必转”。一沉一转加起来的效果,就称为“走”,意思就是让对手的力量在自已身上走掉,是为沉转走化。在走化的过程中,两脚要随身体重心的变化虚实过渡。否则,手上手劲走化到腰以后,两脚不能虚实过渡,也无法达到走化的目的。
二是回身引带
杨式太极以走化为开,既然走化为开劲,身形上也必须张开。在手上通过棚、捋二劲走化对手劲力的同时,脚也必须悄悄伸出。伸到什么位置?必须伸到对手的重心之下。这样一来,不只是劲路上为开,身形同样是张开的。为什么要悄悄的出脚,一是为隐藏自已的劲路,不让对手发现我方即将发击。二是保持自已运劲的稳定,协助手、肩、腰等部位以抽丝劲引化对手的力量。有些朋友也许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悄悄出脚也许很难。其实,你只要体会到杨式书谱上说所的迈步如猫行,要做到这一点面非常容易。
刚才说的全是脚上的动作,那么手上呢?手上就是两个字,引带。在引带的过程中,八种太极劲法都可以用到。我的老师张老头喜欢用棚、捋两劲。他先用棚向上引偏对手的劲力(他把这称为挑动四两拨千斤。注意 , 这里用的是“拨”字。只要能够做到沉转走化,就可以轻易拨偏对方的力量。)然后,他变棚为捋,将对方的力量引带的向他身后进发,使对手使去重心或处于背势。想想看,两手(也可以是一手)向上,向后引化对方的劲路,一脚却悄然伸到对方重心之下,会形成什么样的身形。对了,多数情况下是侧身。看起来就象回转身体一下,故名回身引带。
不要小看这个要素,这可是杨式太极以开式引劲的关键,没有这一步,以合势发劲的效果就不太好,要么发不出劲,要么发出劲后,被敌方成功走化。因此,手和脚的动作,必须在腰的协调下,配合转动,手要以肘为圆心转动,腿要以膝为圆心运动,才能时时刻刻保持两身两腿的四张弓,以抽丝劲的方式运化劲力。
三是凌空壁立
凌空壁立是发劲的前奏,也是能否顺利发出猛烈太极整劲的关键,不能做到凌空壁立,就无法发出太极整劲。
凌空壁立要从对敌和对已两个层面理解。对敌方面:在通过回身引带,使对手失去重心或处于背势后,开势(或开劲)也就走到了尽头,现在需要的就是合劲出击(或合势打劲)。
具体说来,就是裆劲前追,快速向敌方运动,使身形向敌方快速逼近。要逼近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自已靠敌人方近的一侧,肩部离敌人的肩敌不到 30CM (如果要使用靠劲,侧肩部离敌身体必须逼近到不足 10CM 的地方),手掌或拳头离敌身体不到 10CM ,如同自已的身体是块墙壁,挡在敌方身前,使敌方失所有的着力点,如同靠在绝壁上一般。同时,快速近逼的身形可以产生很强的气势,使敌方不由自主产生后退的想法,也可以速度加剧对方的背势。也许有人要问: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行?我的回答是,你能有多快,就要有多快,越快越好!但整个过程必须是以手领劲(两种领劲方式,一是中指根领劲,二是用掌凹陷外领劲。两种方式都可以,看你个人的习惯),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以腰腿运化,带动身体极速前逼,尽量做到用意不用力,否则到最后关头就会出现发劲不畅的问题。
四是撞击吐劲。
杨式太极有拳打一寸之说 , 其实这话已经说明了杨式太极吐劲的距离 , 也就是 10CM 右左。也就是,在靠近对手身体的最后 10CM 吐劲 , 杨式太极吐劲时手伸出的距离也就是 10CM 左右。但这个劲如何吐法,许多人却还知道。
前面我们说了凌空壁立,实际上凌空壁立快速移动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当打击手移动到敌手身前 10CM 的距离时(也可以更近一些),就到了该吐劲的时候了。吐劲时,肩部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你可以象想你的手掌或拳是一根钉子,而你的肩部是一把锤子,把进步、裹裆的产生的力量通过松腰猛然转移到肩部,使肩部产发猛烈摆动 ( 也可以说成是抖动 ) ,在松沉的基础上瞬间猛然发出极强的撞击力。这个劲力就是靠劲。可以用这个劲力直接打人,也可以用这个劲力转化或增强其它劲力。
可以说,在吐明劲时 , 杨式太极的其他劲力都离不开肩部靠劲的支持 , 在肩冲不同方向冲击力的作用下 , 通过肘与手的作用 , 可以催生其他的七种太极劲路吐出明劲。棚劲是杨式太极运化所暗劲的根本,而靠劲则是杨式太极发放所有明劲的基础,只有将靠劲练好了,放到其他招式中,才能形成吐出各种太极整劲的明劲,必须练好靠劲才能练其他的劲力。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撞击吐劲,也必须保持沉肩、坠肘、松腰、含胸拔背(注意,吐劲时是裹裆而不是开裆)的状态,否则肩、腰、腿产生的整劲就会运行还畅,无法较好的吐到手上。当整劲通过手部吐完了,立即松沉下来。你是否吐对了劲,有个办法可以检查,那就是如果你吐完劲后,如果身体某个部分已经用了僵劲,就说明你的那个部位没有轻沉。如果吐劲后全身仍然轻沉,那就说明你劲路吐对了。
杨式太极除了打击人的瞬间,一般不发明劲,基本上都把劲力隐藏在松沉的动作中,在不发明劲时,以松劲的各种太极劲走化,让对人感到你的手明明看似软弱无力,但接触起来却非常重。其实,在杨式太极看来,松沉走转也是发劲,只不过这个劲力不论快慢,都保持比平稳运行,象抽丝一样,所以称为抽丝劲。而发明劲打击对手,则是由抽丝劲自然过渡,所以称为棉里裹铁。而发明劲的过程,就是把本来隐藏着的东西吐出来一样,所以称为吐劲或者通劲。
正确的身体和四肢的运行方式,正确的运用身体各部份在松沉的基础上吐劲,就是所谓的内功,就是所谓的内劲。那些空谈内力的人是永远练不出太极整劲来的,如果离开松沉条件下身体力量的运用空练什么,空谈什么大软大松,最终都会害了杨式太极,使杨式太极成为太极操。
练杨式太极轻柔是必须的,不轻柔就无法顺利发出整劲,而做到杨式太极“十要”,基本上就做到了松柔。但是当前许多练杨式的,片面看中了轻柔,却忘记了杨式太极还有一个要求,就是积柔成刚。比如,上面说到的沉转走化、回身引带、凌空壁立、撞击吐劲等四个要素中,前三个都是要求松柔,也就是说前三个都在积柔,只有最后一个要素撞击吐劲才是成刚,但是成刚也是在松沉的条件下吐劲。其实,要体会到积柔成刚,只要专注练习“凌空壁立、撞击吐劲”两个要素就够了,凌空壁立就是以快速运转的抽丝劲积柔,也就是堆棉花。而撞击吐劲则是成刚,也就裹铁。把这两个要素加在一起,就是棉里裹铁,不知不觉中吐劲发人。
“沉转走化、回身引带”也体现了棉里裹铁,因为只要你的手、肘、肩、腰、腿、脚做到了松沉,那怕你在手上不加一点劲力,对手都会感到你的手非常重,如果你再抖过白腊杆,对方就会感到你的手更重,也就是那种看起来很软,摸起来很重的感觉,用老杨家的话来说,就是棉里裹铁。对于如何练发劲。其实杨式太极的每个动作可以发劲,所以张老头要求他的学生以练单式为主,推手为辅,套路次之。
沉肩坠肘只要练架子标准基本都能做到,但是那是自已一个人练的时候,一旦有外力相加,许多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架肩,这是错误架子造成的错误习惯。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办法。一是在走化对手劲力时,肘和肩尽量不要动,尽量让肩沉肘坠的情况下,让小臂以肘为圆心进行运作,千万不要抬大臂来化劲。这种运动方式在杨式太极里面有两种叫法,一种叫肘定位,另一种叫肘坠腰圈。有人认为大臂的力量比小臂大,而且运化大臂看起来更优美,其实运用大臂来化劲比运用小臂吃力得多,而且极容易架肩,你可以找个朋友来试验一下,看看肘定位(注意,不是说肘完全不动,而是肘只在腰圈附近小辐度运动),小臂以肘为圆心运动化劲省力,还是以大臂为圆心化劲省力。以肘为圆心的小臂转动,因为物理学中的力距效应,就算你用的力较少,转到手掌上也后会成倍放大,对方自然感到你的手重。而且这样运动用个好处,那就是上身和裆部可以保持圆活,应变能力增强。
学习杨式太极 , 要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和认识内劲 , 千万不要把内劲与气功联系在一起 , 那样有害无益。实际上杨式太极训练得法 , 三年时间就可以出了。以前有太极十年不门的说法,都是因为训练方法不当,学生常常不得要领,以致长功较慢造成的。站桩可以练一下,但没有说的那么重要,练太极的,更不能站死桩,要站也应站活桩,否则你永远体会还到松活弹抖是怎么回事。许多人练杨式,往往扔掉劲的本质,一味追求什么空啊、玄啊、气啊,这样练一辈子都出不了功夫。
好了,以上只是我对杨式太极练习棉里裹铁的一些拙见,希望对广大拳师和拳友有些许帮助。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对照练习。毕竟,练习太极拳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的,只有用心练的久了,太极拳的精髓就自然的悟出来了,在这里我就不再絮叨了。记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跟练太极拳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