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若干问题的见解 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六大窍要 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的六大窍要 欣赏名家高手的演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是一种享受。但是有一些爱好者多年来习练,武功颇深,自感架子规范、动作到位,演练起来却经不得品味。架
欣赏名家高手的演练,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感,是一种享受。但是有一些爱好者多年来习练,武功颇深,自感架子规范、动作到位,演练起来却经不得品味。架子大者,人感其松散;拳架小者,人觉其拘紧;拳架中者,人说其平平。这是什么原因呢?
评价打得怎么样,一是看技术动作规范;二是看演练水平。动作规格是看手型、手法、步型、身型、身法、腿法、眼法是否符合规格要求。演练水平是所表现出的劲力、协调、节奏、精神、风格是否顺达、力点准确、连贯圆活、手眼身步配合协调,神态自然,意识集中,速度适宜,风格突出。
对于初学者,必须先重形后重意,先做到“形似”,然后向“神似”方面下工夫。就像练写毛笔字一样,应先练正楷的笔画,间架端庄、外形端正了,再讲究运笔的逆人平出,收笔藏锋,然后练写行书、草书,乃至挥洒自如,自成法度。掌握太极拳基本技术,并能在复杂、连贯的套路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动作姿势。在此基础上,再去进一步理解动作内涵,去学练劲力,体现协调,表达精神,注重节奏,提高演练水平,展现出太极拳的韵味。正确掌握动作规格,提高演练水平,二者不可偏废。
许多拳友,期期参加培训班,学了一套又一套,一个套路学了多遍,几年过去,仍没有多大进步。因为他参加的培训班基本上是面对初学者,以教授基本技术和动作规格为主,学来学去还是动作规格。当然,练好基本技术,正确掌握动作规格仅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演练水平,如何打出太极拳的韵味,缺乏韵味的动作,犹如没有内涵的空壳,或日操、舞。有韵味的太极拳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不仅展现形象美,同时释放着诱人的内涵美,会给人一种优美、完整、充实饱满的感觉。怎样打出太极拳的韵味?如何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这里是本人学习的一点体会和感悟,供拳友们参鉴。
一、理解、体悟、展现动作内涵
动作内涵包括动作要领、技击含义、文化基因等三个方面。
动作的学习应该在理性和概念上清晰理解技术的基本要求,完成动作的途径,清楚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区别,理解动作要领。太极拳和其它一样,每一个动作都有攻防含义,虽然大多数现代人学练太极拳不是想去技击。但是,为了能把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太极拳打出原味,体现出内涵,必须理解其攻防含义。太极拳动作的文化基因是太极拳同其它体育项目的主要区别,太极拳生动形象的动作名称,栩栩如生的动作造型,圆的运动规律都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动作的文化基因,会加深对动作内涵的理解,形成理想化的动作意识。
体悟动作的内涵,就是要通过动作的学习过程和练习过程,把意识,也就是对动作感性认识和对动作内涵的理解,贯注到套路动作中去,反复揣摩,一点点地去领悟、去体现。
展现动作内涵,就是将对动作的体悟,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并不断积累由这一过程所获得的体会,最终形成内外合一的动力定形。逐步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到形到,意气劲形协调一致。这时演练出的太极拳,就能体现出以内为核心的完整感,由“形似”与“神似”构成套路演练技术的统一整体。
二、心静体松
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时,从未动之前开始,始终保持心情清静、意念专一、思想上排除一切杂念,用思维活动把握、支配、调控演练技术。要像练那样“入静”,使精神贯注到每一个细节,做到意动势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再跟着意念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丹田的想象。这种用意念引导动作的练习方法,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增强身体其它器官的功能,用意念引导动作,还可以调节呼吸,使意识、动作和呼吸紧密结合。心静是体松的前提。
松,其原意为放松、解开、放开,太极拳称为松柔、松静、松活、松动。太极拳的体松,是指练拳时在保持身体正确姿势的基础上,在心情清静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让心脏、全身关节和肌肉进人最大限度的整体放松,形成一种由内到外有机统一的协调运动。“四肢百骸不松,则心意气力不通,则周身动作不调。”太极拳的体松是松柔、松活、松静、松融,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不是松散、松懈;不是那种为了表现松,而有气无力,松软漂浮、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更不是神气活现,故作姿态,自以为松柔。其实散乱。只要坚持“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就会逐步产生一种轻灵而沉实的富有弹性和韧性的内劲。
沉,意为降落、往下落、向下放。太极拳沉为沉静、沉着、沉稳、气沉等。太极拳演练中的沉,要在息心静意、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导下,在形体上做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使之两足有力、下盘稳固。正像一代名师李雅轩比喻的那样:练习太极拳身势如载重之船,既有动荡之形势,又有沉稳之状态,上有重力下沉,下有浮力上承。又如火车车箱,腿脚如车箱下之弹簧,不使车箱上扬下落,平稳前进。
松和沉是太极拳的两个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有松沉之说,虽含义不同,但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松是在沉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的前提下沉实。没有沉的松是松懈,是漂浮:没有松的沉是真沉,是僵滞,所以松沉相因,松沉互济。在演练中对松沉的总体要求应做到:舒松自然、庄重沉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则是:头部须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须松沉下垂,双臂微屈,胸部舒松内含,气沉丹田,腰胯圆转自如,松静沉塌,腿足虚实分明,轻灵沉稳。在心静体松的同时,按此行动走架,即可做到松沉。
三、连贯圆活
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练拳做到心静体松,只有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是否做到周身协调、圆满连贯,才是衡量太极拳,表现太极拳神韵的重要依据。
太极拳演练中所要求的“连贯”,其一是肢体的协调一致,即“节节贯穿”,肢体的协调是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四肢与躯干的协调。肢体的协调必须以腰为轴,上肢动作则以腰带背,以背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到“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从而达到内与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致,“扯之一毫、动满全身”。其二是指动作转换协调连贯,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结束就是下一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衔接自然柔顺,没有一丝间断和停顿,即不存在断劲,从而形成整体动作连绵不断。
太极拳的协调连贯,还必须掌握“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欲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上下左右,相吸相系;对拉拔长,曲中求直”的对称协调的五个规律(摘自《太极拳研究》)。增加协调的内在质量,使之劲力顺达,形成蓄发变化。
圆活是在连贯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要求,即是圆满活顺。在无限延长的螺旋式弧形运动中。圆满地不凹不凸,不起棱角,没有缺陷。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转,它们的运动规律是永远不停地在做圆的运动。我们的先辈在探寻天体运动规律的同时,也在寻找人体生命之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根本之理是圆的运动,圆的运动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法则。“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太极拳也正是基于对宇宙圆的运动的认识和理解,确定了自身圆的运动规律。练习太极拳必须在圆的运动形式上体会手法、步法和身法,体会肢体参与由内向外的弧形运动的规律和要领。人体在运动时以腰脊为总轴,上肢以肩、肘、腕关节为轴,显现由立圆、平圆、斜圆所构成的多主体的弧形缠绕。下肢双脚轮番交替支撑体重,暂不负担支撑体重的腿。不是在完成立圆弧形轨迹的运行。便是完成平圆弧形轨迹的运行。只有认识、理解太极拳圆的运动规律。遵循弧形运动规律,才能做到圆满活顺。
四、虚实分明
一代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把分虚实作为“第一要义”,意在说明虚实分明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演练太极拳的全部过程,就是阴阳互换,虚实不断变化的过程。离开了虚与实,就谈不上太极拳;不懂虚实,就不懂太极拳;不分虚实,练出的就不能称其为太极拳。
做到虚实分明,首先要在身体松沉、动作连贯圆活的状态下,维持肢体重心的平衡稳定,做到下盘稳固,转换灵活。下肢每个步法的形成、一个姿势与下一个姿势的衔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都贯穿着步法的移动和重心的转换。两腿交替支撑重心,保持重心平稳。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腿上的虚实转换千变万化,就一腿而言,有时从全实到全虚:有时从全实到三分虚;有时从三分实到九分实:也有时从全虚到七分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在劲力的变换中,沉着充实动作为实,轻灵含蓄的动作为虚。
做到虚实分明就要理解虚实在太极拳演练中的作用,明确虚实存在的规律。清楚每个动作对肢体虚实的要求的同时,在意识的引导下,使上肢动作与下肢动作的虚实协调一致,步法移动与重心转换协调一致,做到虚实分明。
太极拳招招式式有虚实,时时处处有虚实。即虚实无时不有,虚实无处不在,虚实之中有虚实。虚实存在着微妙的虚实变化,虚实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如果虚实概念不明,虚实中变化不清。则重心不稳,进退不灵。
五、呼吸自然
呼吸是打太极拳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孰不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对提高太极拳演练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练习太极拳要求呼吸深长均匀,通顺自然。根据练习者掌握技术水平的程度和个人锻炼的体会,在合乎自然的原则下,采用自然呼吸、拳势呼吸、腹式呼吸。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随拳势的变化而变化,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上吸下呼、后吸前呼的原则,使呼吸的节奏与动作自然配合。这种呼吸方法是根据胸廓的张缩,隔肌活动的变化,在符合动作要求与生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呼吸能提高氧的供给量,加强横隔膜的活动。
此外,还有腹式呼吸。腹式顺呼吸,是指吸气时腹部向外突起,呼气时腹部自然内收。腹式逆呼吸,是吸气时腹部内收,而呼气时腹部外突。
以上这些呼吸方法,不论采取哪一种,都应该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地有机结合,只要呼吸与动作配合得当,就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保持自然呼吸,动作不受呼吸限制,呼吸也不要受动作约束,如果强行求之,会产生憋气,从而导致动作僵硬。动作熟练后可以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毫不勉强地随动作的快慢、幅度的大小,逐渐过渡到拳势呼吸。当然,在太极拳演练中,无论技术如何熟练,仍然提倡以拳势呼吸和自然呼吸相结合的方法。
六、形神兼备
打好太极拳,除了掌握动作规格,努力提高心静体松,连贯圆满,虚实分明和自然呼吸的演练技巧以外。还要注意演练时的精神表现,即太极拳要求的“精气神”,做到形神兼备。
所谓“精神”,是指在太极拳演练中对演练技巧总体感觉的外在气质的表现。精神是对形体的理性控制和把握,是对太极拳内涵、劲力、协调、节奏、气息、风格的全面理解,并通过外形动作表现出太极拳的气势和神韵。李德印先生在讲到如何打出太极拳神韵时曾说:“要用你所表现出的‘精气神’打动裁判,征服观众……”
在演练中,首先要做到精神贯注,对周围的人、景、物应视而不见,旁若无人,要有攻防格斗的内在意识。表现出勇敢、机敏、沉着、无畏的气概。这种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应该是神志舒展,含而不露。其次。注意眼法与肢体动作的协调配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法是体现精神和气质的重要环节,所以有“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的说法。在演练中,不善于运用这种眼法,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就会成为呆板的动作罗列。如果眼神和一招一式配合恰当,就会把内涵的意识充分表现出来,使整个动作更加协调,而富有感染力。
演练技术中,眼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注视”,另一种是“随视”。“注视”是指眼神平视前方或注视前方,多用在定势和瞬间停顿时,“注视”时要把“伺机而动”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随视”是指精神追随着身体某一部位或器械的某一部位运转,直到动作完成,即势动神随,手到眼到。“随视”多用于换势。不论使用哪种眼法,都要像完成动作一样,用意念去引导,故也有“意动神随”之说,一般来说。眼神注视和随视的方向和位置,与意念贯注的部位一致。在演练中,眼神既不能怒目瞪睛,也不能神态松懈;既不能目光呆滞,也不能故作姿态,神态要自然、贯注、舒松、含蓄。“形似”是“传神”的基础,“传神”是“神似”的内在表现,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收到“形神兼备”的动作效果。
一、关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
这里的“手”是指拳或掌,“肘”指肘部。这是一句通俗拳论。指行拳中向腰际间收回拳或掌时所搁的正确位置。即收回拳或掌的小臂应平置于腰胯之间,不能过前,也不能过后。若过前,拳或掌必露于身体之前;过后,肘部必露于身体之后。诸如撇身捶、搬拦捶、进步栽捶和指裆捶等拳式之收拳,倒撵猴、高探马和白蛇吐信等拳式之收掌,收回之小臂中段应置于腰胯之间,使拳或掌不前伸,肘部也不后露。这样,拳或掌就会处于身体的最佳位置。防守时伺机应变,灵活运用,进攻时则利于发劲放劲。
二、关于腰的动作
对于腰的转动,杨振基老师曾归纳为四种,既闪腰、转腰、摆腰和拉腰。关于闪腰,杨老师在教我们时没有“闪”多大角度,只说是闪开、避让的意思。但从打拳实践中看,闪腰转动的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诸如传统套路中的肘底锤和金鸡独立之后的第一个倒撵猴,因肘底锤和金鸡独立这两个招式的功架均为向东偏南,所以当右手后拉做第一个倒撵猴时腰右转角度较小(30度左右)。故曰“闪”或避开,让个位置给右手后拉。其它诸如白鹤晾翅之后的左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等的转动均为闪腰,转腰的角度略大些(一般在45度至90度左右)。多,诸转腰在套路中的动作较如揽雀尾中的棚挤、云手、撇身捶、搬拦捶、肘底锤、左右分脚、玉女穿梭、白蛇吐信、弯弓射虎等拳式,均有不少的转腰动作。摆腰,既腰带虚腿向另一方向摆动。因而腰的转动角度较大,往往超过90度或更大幅度。诸如斜飞式,身体和右腿由正东转(摆)至西南,其转(摆)动角度为135度。又如抱虎归山的第一个动作转身左(右)蹬脚、斜单鞭等招式,均有摆腰动作。拉腰是由弓步而后坐,略转腰往后拉。诸如揽雀尾和抱虎归山中的捋式、手挥琵琶、下势等招式中均有拉腰的动作。
三、关于内劲和(太极八法)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是内家,它讲求“意气劲”。的“意气劲”都是内在的东西,故有太极功夫“在内不在外”之说。所谓“意到气到劲到”是也。习练,只要用意行气,放松腰身,按照规范、正确的动作去打,天长日久,体内自然会产生气感。之后,苦练经年,并在明师的指导下正确习练推手器械及抖大杆(大枪)等技艺,就有可能练出较好的内劲功夫。太极拳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刻苦研习,坚持练拳,无论于陶冶情操,于健身强体,于长进,都会大有裨益的。
至于太极“八法”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它们所发出的劲别均属内劲。这八种劲法只是走架和推手中招形于外的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按劲别划分,太极内劲远不止这八种。上世纪四十年代,陈炎林先生编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就归纳了二十五种内劲。除八法外,尚有粘沾、听、懂、走、化、引、拿、发、借、开、合、提、沉、长、截、钻、凌空等十七种内劲。还有的拳师甚至认为太极内劲多达四十余种。所谓内劲,实际是通过练拳而形成的一种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蕴劲于内、招形于外,通过有形的招法,以无形之劲打击对方的一种劲路。内劲由多种因素构成,要求神聚、气敛、劲整,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即意气劲高度相合,瞬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劲道。拳练的愈好,功夫就愈深,内劲就愈饱满充足。不管哪种招式,何种打法,只要沉着发劲,且“达于敌身,便能使敌腾空跃出,犹如拍球”。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不过是太极拳中的几个招式,它们所蕴都不愿进一步学习功夫(推手和技击)。因为,这一层毕竟比拳架(套路)更难。若无明师指点,更是难上加难。但功夫和毕竟是相辅相成的,功夫练的越好,其养生健身效果也就越大。诸如推手和大捋中的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在走架中同样可以练,但效果却不一样。后者从其量只练到腰,当也可以锻炼身体。但如果爬到山顶,则是锻炼量更大,对身体更有然知己功夫,而前者既练知己功夫,也练知彼功夫。同时,通过练习推手功夫和技击,更增强了松沉、轻灵与身法中正,以及意、气、内劲运用等方面的训练。所有这些,无论对功夫或养生都是十分有益的。譬如爬山,只爬到山好处。据说,吴图南大师当年跟杨健侯学拳前身体 弱,且两足长短不一。后来通过刻苦练拳,不但身体好了,功夫也不断长进,终成为太极拳一代宗师。1989年1月,以106岁高龄无疾而终。含的内劲也是从练拳中而来,也要精气神劲高度的相合凝聚,才能发挥其无穷威力。采挒肘靠几种打法在拳架中出现的较少,特别是肘靠,在杨式传统套路中只在转身撇身捶、十字腿和白鹤晾翅中出现,其它拳式均无肘靠。所以,肘靠单是练拳架是不够的,要经常单式练习才能练出劲道。采挒在拳架中稍多一些,诸如斜飞式、右野马分鬃的左手及左棚式、左野马分鬃的右手,均为采式;斜飞式、右野马分鬃的右手,均为挒式。同时,要想练出“八法”中的内劲,还必须习练定、活步推手和大捋,从中体悟松静、轻灵、中正和沉稳等要领。
四、关于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和养生功能
技击和养生,是太极拳的两大功能。练好了太极拳,应该说会明显收到这两种功效。目前,一些人把太极拳简单地分为养生太极拳和功夫太极拳。其实,这种分法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不管练功夫也好或养生也好,在习练程序、方法、步骤和内容上都是一致的。如果不按照拳理拳法规范的去练,不但功夫上不去,对养生也无多大作用。如果认真而规范的去练,不但功夫会长进,对养生也大有益处。当然,时下不少练拳者
五、关于你说在打拳中出现的“魔障”问题。
因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不好说。我以前教的学生中有少数人在练拳中有时出现胸闷、气紧等现象。这都是因为他们在打拳时意识和思想不够松静,过于紧张、呼吸不自然,甚至有憋气现象。但这一旦克服,这些现象就消失了。习练太极拳,意气不能过于关注,不能刻意强求,更不能故意运气。要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才能全身轻利。如果过于专注,刻意强求意气,身心就不能松静,血脉经络就不容易畅通,意气则换的不灵,拳意和思路就会出现故障。拳论所谓“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各人练拳的方法不尽相同,因而效果也不一样。可在练拳中自己体悟,以掌握一套较好的练拳方法。
祝你生活愉快,练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