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亮翅实战用法 太极拳的参考文献 太极拳的参考文献1、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1、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2、论要解
解曰: 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3、十三势解
,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分朋、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朋、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势说略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尤须贯穿一气,不外起、承、转、合。 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歌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4、太极拳各势白话歌
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
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
初势左右懒扎衣,双手推出拉单鞭。
提手上势望空看,白鹤亮翅飞上天。
搂膝拗步往前打,手挥琵琶躲旁边。
搂膝拗步重下势,手挥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搬拦捶儿到胸前。
如封似闭往前按,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单鞭势,肘底看捶打腰间。
倒撵猴儿重四势,白鹤亮翅到云端。
搂膝拗步须下势,收身琵琶在胸前。
按势翻身三甬背,扭颈回头拉单鞭。
云手三下高探马,左右起脚谁敢拦。
转身一脚栽捶打,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势,踢脚转身紧相连。
蹬脚上步搬拦打,如封似闭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势,回头再拉斜单鞭。
野马分鬃往前进,懒扎衣服果然鲜。
回身又把单鞭拉,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单鞭真巧妙,云手下势探清泉。
更鸡独立分左右,倒撵猴儿又一番。
白鹤亮翅把身长,搂膝前手在下边。
按势青龙重出水,转身复又拉单鞭。
云手高探对心掌,十字摆莲往后翻。
指裆捶儿向下打,懒扎衣服紧相连。
再拉单鞭重下势,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转脚去打双摆莲。
海底捞月须下势,弯弓射虎项朝前。
怀抱双捶谁敢进,走遍天下无人拦。
歌兮歌兮六十句,不遇知己莫轻传。
5、太极拳打手歌
捧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6、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
先在心,后在身。
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
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
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
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
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迈步如临渊,运劲似抽丝。
蓄劲象张弓,发劲赛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能黏依,然后能真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7、全体大用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棚捋挤按雀尾生。
斜走单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着封。
海底捞月凉翅变,挑打软肋不容情。
搂膝拗步斜中找,手挥琵琶穿化精。
贴身靠近横肘上,护中反打又称雄。
进步搬拦肋下使,如封似闭护正中。
十字手法变不尽,抱虎归山采咧成。
肘底看锤护中手,退行三把倒转宏。
坠身退走扳挽劲,斜飞招法用不空。
海底针要躬身就,扇通臂上托架功。
撇身锤打闪化式,横身前进招法成。
胸中反有闭拿法,云手三进臂上功。
高探马上拦手刺,左右分脚手要封。
转身蹬脚腹上占,进步栽锤迎面冲。
反身白蛇吐信变,采住敌手取双瞳。
右蹬脚上软肋踹,左右披身伏虎精。
上打正胸肋下用,双风贯耳招法灵。
左蹬脚踢右蹬式,回身蹬脚漆骨迎。
野马分鬃攻腋下,玉女穿梭四角封。
摇化单臂托手上,左右用法一般同。
单鞭下式顺锋入,金鸡独立占上风。
提漆上打致命处,下伤二足难留情。
十字腿法软骨断,指裆锤下靠为锋。
上步七星架手式,退步跨虎闪正中。
转身摆莲护腿进,弯弓射虎挑打胸。
如封似闭顾盼定,太极合手式完成。
全体大用意为主,体松气固神要凝。
8、太极拳真义
无形物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
虎吼猿鸣,泉清河净。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9、心会论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
喉头为第二之主宰,
心地为第三之主宰。
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
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10、十六关要论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
神通于背,气沉丹田。
行之于腿,蹬之于足,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敛之于髓,达之于神,
凝之于耳,吸之于鼻。
呼吸往来于口,纵之于膝。
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11、周身大用论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
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
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1、杨澄甫:甲如提手式将人打出,如乙外功甚大,手劲有练抓力的自上抓来,甲逐进身上步,闪过乙手。甲再往上将右膊抬起托乙肘处,身法再往上长,往外掤劲将乙打出,如白鹤亮翅是也。如乙或用左手或用右手来抓,皆可以白鹤亮翅应之。
2、杨振铭:由提手上式,设敌人以左足在前从我左侧向面部或胸右部,用左拳击来,我即用右手放在敌人右腕下;向上掤起粘住敌人肘腕处,用一提劲,以牵动敌人之根力,同时左足转正上半步,足尖点地,重心寄于右腿,左手沉于腹侧。 如敌人再用右拳击我胸部,我即含胸用左手向我右侧推去,顺势急翻右手,握住敌人右手腕,同时左手由下转上,搭在敌人左肘上,用内外合劲向敌人左后方斜角撅去,此变法也。
3、杨振基:(1)《体用全书》述此式用法是:对方从身前用双手击来,我左手向左侧展开对方的右手,右手向上往右侧展开对方的左手,对方的力分散不整。此式用的是分劲。 (2)左右手上下分开时,上手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这时,意念和劲点在手的小指一侧,下手的意念和劲点在手心。左手也可在得机得势时打击对方的胁部。 (3)左虚脚可待机而动,随时起脚踢对方的下部。 (4)此式有一个肩靠劲,全套杨式从拳架上表现出来的靠的动作,用靠劲的只有这一个。
4、杨振铎:设对方以双手由左侧向我击来,我可速将体转向左正前,右脚里扣使重心移向右腿坐实,变左脚为虚步,脚跟略起,前脚掌着地,同时两手合于胸前,并以右小臂(肘腕之间)接住对方击来之左臂(或手或捶)用掤劲向上提起,至头部右上方展开掌心向外。左手掌心向下,置右手肘内侧,护其胸腹,或接对方右手,向下沉,一上一下,可使对方之力分散,不得力,我即可以顺制其背。
5、牛春明:一肘一靠,是起连环作用,先用肘击出,若被对方走化,顺势肘下松,改用肩靠击出。 肘法有上、下、左、右、前、后连环肘等等。 靠劲掌和掤、捋、挤、按、采、挒、肘七劲配合使用。
6、李雅轩传授 陈龙骧、李敏弟:用法(1)我向左转身,以右手挂其击我胸腹部之拳掌,假定对方用力下沉压我右手,我即以左手分开,抽其右臂,以手背向上挥击对方下腭、面部。 用法(2)假定对方以左拳击我头部,我亦可以右手上挥掤架其左拳,左手下分格腿以护裆部。
7、陈微明:我进右掌或右拳,敌若以左手往下按我右腕,以右拳回击,则吾右手随其下按之劲而下松,以左手粘其右拳略往下采,右手从右边旋转而上,以手背击其太阳穴,此名为反珠掌。
8、郑曼青传授 黄性贤:用法(1)当对方击我胸部时,我则用提手上势化解,如对方上顶,我则乘势用双手捋之,如果对方左手抽出,向外绕击我太极穴,我可用白鹤亮翅式解而攻之。 用法(2)对方用左手击我太阳穴,我用右手架格,如其用左手击我腹部,我则用左手向下往下采开,同时起左腿踢其裆部。
9、崔毅士传授 崔仲三:对方以左拳进击,我以左掌向外拨化,握其腕臂,向下采按,对方以右拳再进击,我即以右掌虎口卡其腕,向上托擎,使其失去重心,向后倾倒,或我起腿攻击对方下部。
傅钟文《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之第六势白鹤亮翅
一、用法
接前势。如对手从我身体左侧,用双手击来,我速将右脚收回,提起向前踏出,脚尖稍斜(东南面),稍屈坐实;身体随右脚同时转向左(南),左脚移到正面前方(东)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在右臂肘的里侧稍沉,右手随即上提到右前额上展开,右手心向上向外,用我右手把对手的左手向上提。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到左胯旁,手心向下,那么,对手的两手的力,就被我分散不整了。
二、动作过程
1、重心仍在左足,腰身稍左转,左胯根微内收,右足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梢顾左时后撤,即转向前平看(见图27、图28)。
2、右脚向前仍在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即钟尖约成45度踏实。腰渐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到右腿,右腿屈膝坐实;在转腰上步的同时,右臂上提至上腹前,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面向东南);眼关到右臂(见图29)。
3、身体向左微转,左脚稍提起,移到体前(东),以脚尖虚点地,左膝微弓;同时,右掌向前上提,随提随将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手指斜向上),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在左胯旁,掌心向下坐腕,指尖向前。眼稍关及右掌上提,随即向前平视,但眼神要关及两掌。(见图30A、回30B)
三、 要领
1、右腿提起和左时后撤,右肩下沉、要同时进行。头不要低,身体不要前俯后仰,左胯根要内收,这才显得上下一致。
2、要有朝上的气势,但右腿仍要下坐拔腰,这样,就有着上下对拉,身体拔长的感觉,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神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盘就稳重。
3、成定势时,两臂要成弧形,但不可翘肘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可抬肘扛肩,而要松肩垂肘,坐腕。身体仍须中正,不可前俯、后仰、不可挺胸、凸臀。
四、要求
1、虚实要清。在右脚收回和再向前迈出时,重心全在左腿;左腿要坐实,在向左转体,左腿提起,向前迈出时,重心全在右腿;右腿要坐实,重心的变换不要过快。
2、腰为车轴。带动四肢旋转,在随腰左转,左肘向左后撤时,要求以腰带动手,不要只动手不动腰。
3、左腿向前足尖点地,要虚,不要负担身体重量。
4、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右分意,不是两手互不联系,外形不露,有意即可,要用意不用力。
5、两手分时要拔腰,要对拉拔长,要提档,不是身体柱上,而是有伸展的感觉。
6、右掌自然斜向上,不要横掌,横掌就要抬肘。
7、要做好含胸拔背,不要凹胸,紧张内收,而是胸部要有宽舒的感觉,胸肌放松,有利于横膈的活动。初学者要注意不挺胸、但也不能驼背。
五、易犯错误,产生原因,纠正方法
1、错误:右手自前下落时,左手停顿不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未做左手后撤。纠正:要两手都动。
2、错误:提右腿时上体前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想减轻维持身体重心的左腿力量,造成凸臀或弯腰凹胸、低头。纠正:上体仍正直,注意尾闾中正。要步随身换,身体歪斜就会失去平衡。进退转换时虚实不明,下盘不稳,就会失去平衡,形成身体歪斜。所以,立身须中正安舒,做到上下基本一条线。
3、错误:右腿前迈急促落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重心过早前移,失去轻灵。纠正:要左腿微下沉,重心在左腿的位置不动,右腿慢慢前伸、就能轻轻落地。
4、错误:定势时,两腿夹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左脚横向距离不够,应略向左移。纠正:胯根应松开撑圆。
5、错误:定势时低头猫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虚领顶劲不够注意。纠正: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头部自然正直,身体也就不易前俯后仰;但也不能硬顶,形成僵直。
6、错误:左臂夹紧,手指不向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肩不松。纠正:肩要松,腋下要留有一拳的空隙、左手要坐腕。
六、 教法和练习法
1、讲解、示范(着重手的移动和位置)建立整体概念。
2、集体跟练。两个方向分两个段落练习,不要增加练习者既要学动作又要变方向的困难。
3、教师从不同位置观察存在错误,从南向北看两手的移动;从东向西看两手位置、朝上的气势等。
4、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纠正得到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体质。
5、结合用法对练: ①甲--在乙的左侧用两掌击来。⑦乙--从提手上势的姿势开始,收右腿再向前跨出,左转体,分两手.右手上提左手往下、把甲的两掌分开。
反复操练,两人交换,体会动作的技击意义。
6、动作口令(初练者):①收右脚,合。②出右脚原地踏。③身体由南转向东。④出左脚向东。⑤右手上提左手柱下、两手分。⑥上拔下坐。
7、反复练习右腿收回迈出.注意上体不前俯后仰,迈步似猫行.落地要轻。右腿要用左腿下沉来“送”。落地时足掌斜向里约45度。反复体会、反复练。
8、由提手上势来接本动作、上体微左转、左肘向左后撤,右手自前向下,同时右腿提起、反复练习,使一势接一势、不使停顿。
9、初学者要反复做、右腿前迈、后脚跟先下地。足掌斜向里约45度,使之了解,为转体后做好脚的准备工作,不使以后的动作别扭。
10、右腿坐实,左腿做从体侧放到体前、从体前回放到体侧的练习。其时,右侧胯根微向里抽下沉,左侧胯、腿部分肌肉放松,使左腿灵活移动。
11、反复对照自己定势时的两手位置,互相纠正。不使太开、太高、太低。
七、技术分析
1、本动作是一个分的动作,所以,练习者在做两手上下分时,用意必须清楚,当然应是用意不用力。
2、定势时是左虚步,但不能虚得全然无力,实得全然站煞。
3、的锻炼,肘始终要有下坠劲,白鹤亮翅中的右臂上举超过肩,但肘的内劲仍是下坠而沉。所以,右手不能横掌、横掌就要抬肘。
4 本动作在锻炼时很容易架子升高。练整套拳时、开头确定的高、中、低的架子,以后就要始终保持在同一个高度,不应忽高忽低。
5、练白鹤亮翅的动作、容易散乱、练不好上下相随。太极拳说要做到:“身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但是,初练者往往在提手上势接白鹤亮翅时,右腿收回,右手收回,左右两手在身前合,右脚尚未向前踏出时即形成断续。从用法上看、对手从我左侧用双手击来、我右手随沉随起,提收至右额角上展开,左手急往下、起着沾、连、粘、随的作用。在分彼之力时,既不对抗、也不断续,使其毫不得力、使彼之力分散而不整、为我所制。所以.我的手足动作要上下相随,绵绵不断.并应右手随合随起,身亦随右脚前出同时转向东、眼神亦先于手到达。这样就符合拳论所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要求,也就上下相随
不会散乱。
6、本势定势时,一般练不出“气势”、不是点头凹胸就是挺胸凸臀,难练之处就是练“意”。动作应该有朝上的气势,要精神提得起,要感到头顶处有一股劲往上拉,小腹处有一股劲向下沉、身体好像被两股劲拉长、外形上拳架舒展,精神上虚灵自然,动作就符合要求。
7、练要重视“松”。就是要松开自然。口腹不闭气、呼吸深、慢、柔、匀。四肢腰腿不起强劲,整个躯体放松,精神上也随之放松,松是舒松自然、但不是松懈。初练者容易使僵力、反复久练,逐步消除了僵力、动作就舒松自然,就能获得“圆活之趣”。同时,锻炼时舒松自然,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增多,使周身血脉畅通,特别对静脉血,通过肌肉的一紧一松、促使血液回流心脏;紧松交替也使血管放松,有利于血压下降、所以,两手合时坐实左腿、其他肢体要放松;出右腿坐实,则左腿等其他肢体也要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就能这到舒松自然,呼吸协调.血流畅通。
8、“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练拳要重视内外相合,要重视开合。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达俱开;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要内外合为一气。要先有内动而后随着外形也动。所以是“练意”、“练气”、“练身”同时进行。拳论:“凡此皆是意、 不在外面”。说明特别重视“意’、因之.练白鹤亮翅、意识上的合与分。结合动作、呼吸和动作上的收、展、要内外相合, 重视“意” 的作用.才能练好动作、增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