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太极裆解谜 浅谈太极拳的得力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3:36
太极裆解谜 浅谈太极拳的得力感 浅谈太极拳的得力感一、松、慢、存想结合是得力感产生的条件竞赛套路有两种练习形式:一是侧重竞赛表演,二是侧重内劲体验。用作竞赛时,有时间限制,有观众,有裁判,有胜负压力,有太多的干扰,因此走架过程中的诸多用意内

一、松、慢、存想结合是得力感产生的条件

竞赛套路有两种练习形式:一是侧重竞赛表演,二是侧重内劲体验。用作竞赛时,有时间限制,有观众,有裁判,有胜负压力,有太多的干扰,因此走架过程中的诸多用意内容不能从容落实。用作内劲体验时,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太多的外在干扰,如果觉得打起来别扭不得劲,可以停下来保持某个姿势加强存想找回感觉。甚至可以退回来重新体验,可以慢、很慢,甚至越慢越好。

所谓感觉就是得力感或称得劲儿。关于得力感,前人有许多描述。郝为真说:“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李雅轩说:“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之于江河间。”武禹襄认为“牵动往来气贴背”,“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运劲如抽丝”。等等。

得力感的产生与得力感的体认,是通过松、慢、存想三者协调运作而实现的。放松是肢体上的要求,慢是运动速度上的要求,存想是精神意念上的要求。

做个试验:手臂平伸出去,紧握拳,整个手臂张紧用力,再松开拳成掌,手臂肌肉放松不用力,越松越好。细细体认这两个过程,哪一个过程中臂沉重有力,哪一个过程中臂轻飘无力,非常明显,放松状态的手臂反而觉得沉重有力。

套路练习时松柔不用力,沉肩坠肘,手臂就重起来:气沉丹田,腹部松净,身体就重起来。四肢、躯体重起来,压下来,就要去支撑、去托起这些重感,于是,虚领顶劲、腰形上顶、拔背、挺膝等向上的用意过程相伴而生。愈松,愈压得沉重。身体各部有负载肢体重力体验之日,就是内劲上身之时,重力感愈明显,内劲质量也愈高。压与托,相辅相成。互争互抗。除了上下的压与托及对拉拔长,还有左右之间、前后之间的互争,两手互争,手脚互争,头手互争等等,无处不争。得力感明显的部位是胸背,“牵动往来气贴背”,即是此得力感。其次是手,腰起主宰作用,如果腰失去得力感,全身得力感尽失。

慢、放松,最容易体认出稳实有力之感。慢练、肌肉放松的拳术较之快练的拳术,更有厚实有力之感。


二、身心兼顾,内外联系

得力感不单纯是身体方面的体验,它是与外界有联系的,与外界联系的存想。可以用“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来指导。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的最精微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质。

“气”在古典太极拳文献里经常出现,除具有物质含义外,在不同的地方还有其他不同的含义。如“气宜鼓荡”之“气”就同时具有气势、物质的含义。长期练功的,能感受到体内气的存在。比如在腹部,就有诸如蠕动、气团活动、宽畅松净等多种感觉。

察“气宜鼓荡”:鼓,有振动、膨胀的意思;荡,有摇动的意思。鼓荡就是生生不已的运动宛如可伸缩的立体球,能向八方辐射动荡开去。有的人行拳时气沉丹田,腹部宽畅松净,或腹部有气团活动之感,但仅用此冠以“鼓荡”是不全面不贴切的。

太极拳要“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不仅仅是对动作姿势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还有对意、对气势的要求,只有照此去做,气势、意念才相对容易做到无缺陷、无凸凹。李亦畲说:“欲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有些在练习时要求意念放大:头刺蓝天,足插大地,顶天立地,全身充盈于整个宇宙空间,身体内外界限模糊不明,我即空气,空气即我。此时,体内细微的生理活动、气感等都会被放大,有天地空气随之鼓荡之感。这个鼓荡,是先有心理活动、身体配合,后出现生理反应,继由体内生理活动诱发到体外心理活动放大得到。

为使气宜鼓荡,应在精神意念放大的同时,“神宜内敛”。在武禹襄的《太极拳论》里,“气宜鼓荡”后面紧接“神宜内敛”.就是提醒不要只有空气没有我。忘了自身与忘了身体便是没了本,便是无本之木一无所求了。舍弃己身凭空想象或执著已身不试着与外界联系都无法产生鼓荡。气宜鼓荡需要有与外界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精神意念放大。而得力感的得到需要身法和心法、  内与外的配合,统一。


三、快练是拳,慢练是功

杨澄甫先师有“练架子愈慢愈好”之说。大成拳的试力、摸劲儿,也有越慢越好,使试力的变化让外人看不出来,只有自己“身”有体会之说。对于这些说法,以及类似的说法.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四两拨千斤”等等。我们在理解时绝不应该在字眼上钻牛角尖,如果钻字眼就会走进死胡同。如愈慢愈好,慢的极限是静止不动,静止不动了,你还练什么拳!走架用竞赛表演的速度打,相对较快,同时用意的内容势必也是相对要少.侧重得力感的获得。用摸劲儿的速度打,相对要慢。慢练时,由于体力、精力、功力、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有时是慢不下去的,有时可能还会出现腰酸背胀的情况。如果出现腰酸背胀、心力不济,就要快练,要参考竞赛速度打,不要一味地慢。

太极拳走架相对拳术。是慢练,但就走架自身而论又是速度相差很大的练习。以传统太极拳为例,快练需10分钟左右.慢练需4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相差三四倍。快练与慢练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慢练时充盈、膨大、整体、人不可侵、被动防守、得力的感觉明显。慢练时如果舒展不开来,用意强了些。无味道了,说明慢过头了,僵硬了,要适当变快。快练时蛇行绵软无定向,如水渗透无孔不入,主动出击的感觉明显。快练时如果轻飘不稳,烦躁无味道了,说明快过头了,无所依了,要定下心来,适当变慢。一趟架子走下来,会有一些平常难以体验到得力感的所在,这对习者来说就需要注意了,要调整身法,改正动作,加强存想,单式反反复复体验,寻找得力感。年轻时架子低步幅大,身手配合恰到好处,有强烈的得力感。年纪渐长。力不从心,步幅变小,不敢下蹲,动作姿势就要做相应调整,比如身手幅度相应紧凑,以与小步幅、高架位一致,仍不失得力感。

套路练习,四肢慢慢地伸出去,慢慢地拉回来,既无速度又无力度,打谁呢?太极拳套路的直接技击作用几乎是没有,它的间接技击作用又如何衡量呢?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走架过程中得力感的体认、间接感知来衡量走架时间接技击作用的效果。

太极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练出内劲,而内劲的获得就是通过对得力感的体认。

          裆的作用与要求
 
          所谓裆部,即会阴部位,也是指两胯根中间的部分。
          研究裆的作用与要求,不能孤立地看待,它是人体结构一个组成部分,与腿、脊、胯紧密相连,腰部旋转与它的转动是分不开的。所强调腰档劲,实际上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胯开而裆圆,胯转即裆转。腰与胯的旋转必须是一致的。那么,腰裆的旋转也是一致的。如果裆部转动不灵,腰轴旋转的灵活性就势必受到影响,力由脊发就会受阻,发力大大减弱。
 
        裆的技击作用尤为重要。拳谚日:“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动鸟难飞。”其理是对裆功的赞扬,也是提出训练裆部的要求。对裆部训练要求严格。其理有:开裆,合裆,拧档,扣裆,松裆,提裆,圆裆,虚裆等。
 
 
         一、裆的作用
 
            1.裆起舵手作用
            技击要求“力由脊发”。怎样力由脊发呢?练拳时要做到:虚灵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落胯,开裆合裆。完成此理,脊椎骨自然垂直,脊轴从上到下。头部百会穴上顶,劲领意浓,中间命门穴后撑,确定主弓裆内会阴穴上托照应,形成躯干整体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若要技击定向,裆口似舵手,就能确定方向,腰裆的转运是有规律的,根据技击目的而定。击发时,利用轮轴加速,从切线抛出,曲中求直,直射击点。
 
           2.裆起稳定重心的作用
           裆的开合,圆转是稳定重心的关键。裆开即胯开,胯间坐骨之上的耻骨平行伸展。不论是实步,还是虚步,特别前后的弓步,要求两足踩在川字两端,要使裆部有横向开合,胯与肩应同宽为佳。这样上肢的重量,通过圆裆的转盘缠丝旋转,内气导人两腿,屈膝,劲贯实足,与大地吸合,这样桩步更加稳固。注意下裆劲和气沉丹田的动作协调一致。通过收臀、提裆、合裆之作用,小腹部更加充实,经过裆的虚实变换,圆转裆部,巧妙地移换重心,使小腿肩负体重,另一腿为弥补面积而用。这样就形成太极活面积,即随平隅面积。进攻与防御,能充分发挥腿的技能,技击立于不败之地。
 
           3.裆促进下肢技击功能
            裆的松活圆转是下肢进攻的轴根。裆有力的圆转,可以破坏对方的桩步,配合上肢可以用胯打,臀击。或用脚跟为轴指尖的外撇里扣,打动对方的桩步,其作用就是拧裆。合裆提膝,既能用膝顶克对方的裆部,也可以用膝护裆之法。下肢轴心在裆,扫堂腿,摆莲脚,踢脚,蹬踹都是裆的作用。合裆逆缠勾挂,沉裆劲贯足底,用跺踩进攻技击对方关节与脚面。
 
           4.裆能产生爆发力量
            太极拳讲的技击全凭腰裆劲,实际是靠裆部的快速旋转作用。裆是上下肢的重要枢纽。它起到活轮盘功能。技击时,圆转出方,利用圆转加速,击时走切线,可以像连珠炮似的发劲。裆的旋转是在沉肩垂肘,塌腰落胯,内气蓄丹,劲力存放在实腿的裆部之上,这是技击前的准备动作,击时转裆,下肢缠丝屈膝扎根,借大地的反作用力,劲起足跟,逆行气上行,拧裆,腰脊发力,全身紧合一体,内气充满在武器之内,然后从气头直射冲出,击到对方背向及要害部位,这样的力度,能击倒击伤对方。
 
          5.裆的引化技能
            裆的引化技能,技击家们有共同认识,引化力全凭裆的轮盘巧转,解化擒拿,借力捋拽靠的裆部变化。引化时腰部松活塌下,气沉丹田,体重巧妙地移放到不受力的膀裆之上,接触点棚劲不丢并有吸合功能。拧腰裆要疾速,既能稳定自身的重心,又能蓄力拉弓,既能改变对方进攻方向,又能使对方背空。这就是推手中“引进落空合即出”的裆的转换作用。裆部的引化,要先于胸手的引化。久练裆功,就可以具备“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技能。
 
 
         怎样训练裆劲呢?
           先知其做法,然后单项训练,综合走架,推手检验。
         太极拳要求圆裆,虚裆,开裆,合裆,拧裆,扣裆,松裆,提裆等,对于以上要求,不能固定地,孤立地理解它,应辩证地理解它。
 
          所谓裆贵圆,又要虚的做法。
            太极拳运动要求始终保持裆圆撑,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尖裆不利于技击,它转动不灵,重心不稳,常被人所制。
            所谓圆裆,就是开与合裆的组合形式,两胯根放松撑开使耻骨平行伸展,裆口圆活在于意。形先开而意再合。形的胯膝向两边放开,而定势时,形不动而意示两膝胯空间对应相合。这样裆部自然圆撑。
            裆开在心意。动作距离大小,不能决定裆部的开合,不会开者,腿虽岔为3尺宽,裆照样不开。
 
           关于裆的开合都有形意两种。裆的虚实是根据进攻的目的而定的。一般来说,实腿胯根为实,虚腿胯根为虚,腰的变换虚实与裆的虚实变换必须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一致。腰裆变换要松活,这样上下肢动作才能灵活而不呆滞,丹田内气不鼓荡也是与裆活有关的。
 
          提裆与松裆,也应是辩证的,动势时要松裆,开裆。这样有助于腰部的圆转松活;静势时,应提裆,合裆,长强穴上提,臀部收敛上托,有助于内气团聚。不论是前后弓步,还是左右弓步的定式,膝关节都要微向内合,用意而形不动,两膝前后、左右互相呼应,配合档撑开撑圆,这叫做“合中寓开”,使得下体沉着有力。裆产弹簧力,也是以膝护裆之法。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