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太极拳功夫理法“俏皮话” 如何做好太极拳“蹬脚拳势”动作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3:44
太极拳功夫理法“俏皮话” 如何做好太极拳“蹬脚拳势”动作 如何做好太极拳“蹬脚拳势”动作 是中国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今天练习的大众越来越多,这其中最常见的有24式、42式。由于大多数习练者缺少基本功,因此上对太极拳中“蹬脚”动作的演练方
      是中国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今天练习的大众越来越多,这其中最常见的有24式、42式。由于大多数习练者缺少基本功,因此上对太极拳中“蹬脚”动作的演练方法,常常感到困惑和不得其法。根据这一现象,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进而希望通过自己的体会,给大家带来启示。
  
  一、做太极拳势中“蹬脚”动作时,脚蹬多高为宜?是不是越高越好?
  
  很多拳友都问我做太极拳势中“蹬脚”动作时,脚蹬多高为宜?是不是越高越好?我认为作为演练套路,蹬脚高一些既能得到裁判的高分又能得到观众的喝彩,体现出参赛运动员的腿上。作为实战动作,有句武术谚语叫“起脚半边空”,说的是在起脚的时候,自身不宜控制重心,容易受制于人。“蹬脚不过膝,分脚不过腰”,这句谚语对蹬脚的高度有了更明确的要求,人们普遍认为蹬脚的高度是与腰同高或低于腰,非常符合实战应用。但进一步来说实战时脚蹬的高与低取决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时机的需要。在蹬脚的实战应用中腿部柔韧性差一些可以蹬的低一些,比如蹬对方小腿、膝关节、大腿、小腹;柔韧性好一些可以蹬的高一些,比如蹬对方胸部、头部亦可,当然腿部的柔韧性好,每次练习蹬脚高度超过人体的头部,那么蹬对手腰部以下的就相当容易了。
  
  二、怎样提高蹬脚高度?
  
  提高蹬脚的高度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首先加强支撑腿的力量练习,如做单腿蹲起练习、蛙跳、矮子步等等。其次加强腿部柔韧性练习,如做正压腿、侧压腿、控腿、纵叉、横叉等。再加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如在较软的海绵垫上做太极拳蹬脚练习。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是“慢功夫”,贵在坚持练习,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提高。
  
  三、蹬脚时怎样保特身体平衡呢?
  
  一拳友与我交流时说:“我做蹬脚动作时,身体重心把握不好,总是左摇右晃”。问我怎样改正。我说你打一遍我帮你看一看,他做蹬脚动作时的顺序是:十字手接手同时身体重心上移提膝一一出脚蹬击同时出掌劈击,他做完动作后,我出右拳击其头部,让拳友十字手上架接手同时单腿支撑另一腿提膝,我右臂稍一用力下沉,拳友便左右摇晃。我说再来一次,我还是出右拳击其头部,让拳友十字手上架接手(双腿着地),我右臂用力下压,拳友没有出现东倒西歪的现象,这是我说调整重心提膝蹬脚。拳友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的功夫不到家,只是动作顺序有先后啊”。习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保特身体的平衡,如果身体前俯后仰、左右摇晃,就不能打好太极拳。那么怎样保特身体平衡呢?只从软软的海绵垫上联系平衡还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从蹬脚拳势“攻防含义”理解,更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练习时要求具有形神兼备的武术特有风格和特点,太极拳习练离不开技击方法的指导。让我们通过了解太极拳蹬脚攻防含义和蹬脚拳势动作的先后顺序来说明如何在运动中保持身体的平衡。
  以二十四式太极拳右蹬脚攻防含义为例:(注:着长衫者为甲,着短裤者为乙)乙上步进逼,出右直拳击打甲头部,甲借势用十字手上架其右臂使其打空,甲动不停顺势提右膝顶击乙裆(腹)部,乙含胸收腹回缩缓冲,甲相机出右脚蹬击乙腹部或胸部同时左掌控其右臂右掌劈击其头部。
  如何做好太极拳“蹬脚拳势”动作
  如何做好太极拳“蹬脚拳势”动作
  太极拳文化只能通过传授并通过自己刻苦修行转化为对太极拳的感悟,才能理解太极拳的实质和内涵。通过了解右蹬脚功防含义可以看出右蹬脚拳势动作顺序:十字手接手——身体重心上移提膝——出脚蹬击同时出掌劈击。技击动作顺序有先后,产生的技击效果就不同。在演练套路时从拳势动作的攻防含义出发,更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动作,了解其攻防含义便可以让我们的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共同研讨进步。

,于细微处见玄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多年来笔者一直感到此可意会之,体悟之,神通之。用语言表述颇为艰难。一些书、刊介绍的“拳技”图片,其间不乏“神功妙技”,但是笔者感到有时未必是那么回事,因为一方并非是另一方任意击打和摆布的“活把子”。笔者下列“俏皮话”,有的不“俏皮”,如能刊发面世,可供修性养道者、推手爱好者、技法研究者,“默识揣摩”参悟之。
  
  △逢刚即变柔,刚在另一头。
  △一着不:奏效,二着随后到,随人变化,接二连三,连连不断,风驰电掣。
  △被人端住肘,中指勾一勾;被人端住肘,老君梳梳头:
  △肘不开花只见肘,肘一开花满天手。
  △肘弯“金铰剪”,腋下“黑龙潭”。
  △臂:沉如“黄金棍”,韧似“乌龙鞭”,柔若“捆仙绳”,轻像“杨柳枝”。
  △手如“爬山虎”,指似“穿山甲”。钉子变钩子,钩子变钉子。
  △有手不见手,满身都是手;有拳不见拳,浑身都是拳。
  △不可推,一推就推空了;不可抓,一抓就咬住了。
  △马快不如车快,兔疾不如鹰疾。
  △“庖丁解牛”,心明自然眼亮:“巧女绣花”,手巧源于心灵。
  △松松松,松中有妙法:空空空,空内藏玄机。
  △大松大软,大摊大展:大开大合,大通大达。
  △他给咱就要,他要。白就给:不是咱不要,而是他不给,不是咱不给,而是他不要。
  △我的肢体是我的,由我所用;你的肢体也是我的,也由我所用。
  △你的力。我收下,还给你,你自己用吧:我的力,送给你,你收下,你也自己用吧。
  △叫你来,你就来,你不得不来:叫你去。你就去,你不得不去。
  △出去是钉子,回来是钩子。
  △有方有法是有限的,无方无法是无穷的。打拳不带形,带形不为能:打拳不带形。带拳不能赢:有形练到无形处,方显手段是高明。
  △“着熟”贵在变化,“懂劲”贵在轻灵。”神明”贵在虚空。
  △“力气”(力大无穷)练成“意气”(意气用事)。“意气”练成“神气”(神气十足)。倘能练成“空气”(空空如也),便是太极妙谛。
  △指是“钻心钉”,掌是”神焰扇”,拳是“定海珠”,腕是“老君拐”,半臂“乾坤尺”,全臂“打神鞭”,肩带“吴钩剑”。胸藏“太极图”,软是“落宝金钱”。空是“混元金斗”,跨“四不象”,踏“五色云”。头顶“玲珑宝塔”,身如“七宝妙树”。
  △四大:
  “乾坤大挪移”、“宇宙大震动”、“火山大爆发”,“芦山大瀑布”。
  △四小:
  “小打、小闹、小动作、小玩艺儿”。
  △发人依靠大法,解招依凭小技。
  △指引身达,气通力到:发于脚底,达于脚跟:发点落点,发落分明。
  △既是“锦绣河山”,又是“本地风光”。
  △一体四肢,肢体一家,离家回家,不可忘家。
  △大道非凡道,玄中玄更玄,若能参悟透,咫尺见先天。
  △太极修成大道成,腹有万象妙无穷。宗师传的真诀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仙风道骨任逍遥。腹内玄机妙妙妙。
  △巧妙不如微妙,微妙不如奇妙:奇妙不如奥妙。奥妙不如玄妙。
  △若逢擒拿手,须用敲打法。
  △我知人亦知,是技能,我知人不知。是法术。
  △意:海阔天空:气:无影无踪:神:玄妙无穷:力:瞬间形成。
  △既有常规兵器,又有秘密武器:①棉里针、②水中刀、③袖里箭、④囊中镖。……
  △既有古代兵器,又有现代武器:①电子激光枪、②火焰喷射器、③:中击波、④光辐射、⑤互联网、⑥全球通,……
  △勿练力气,要炼意、气;既练,又练妙用:既练“兵器”,又练“法器”:不是力气活,而是细营生:既要局部运动,更要整体行动;内要豪情万丈,卜要温文尔雅:既是练拳,更是修道:不求练成武林高手,但求修成得道高人。
  △变化变化,不变焉能化?变通变通,不变岂可通?
  △一切都在“内面”求,勿在“外面”费力找。
  △一切运动随人动,省功省时又省力,变化要科学合理,应用要点到为止。
  △付出要最小最小,收效要最大最大。
  △无为世界清虚境,脱却尘缘万事轻。
  △装进乾坤并四海,任他宝物尽收藏。
  △以拳入道,以拳悟道,以拳证道,以拳修道,以拳得道。
  △太极功夫不打人,打人不是。
  △“益寿是上乘”,务必牢牢谨记;“打手是末意”,万勿本末颠倒。
  △伤人而制人,不可取:制人不伤人,真功夫。
  不求战而胜之,但求不战而胜;
  不求自我“无敌”,但求他人“无奈”:
  不求有为而治。但求无为而治;
  一无所有,应有尽有;一无所为,大有作为。
  △功夫原本就有,只在一念之间。
  △但愿金刚罗汉体,修成菩萨活佛心:金刚罗汉体,无所畏惧:菩萨活佛心,慈悲安祥。
  △千门万户归一路,天下武林一家人。
  太极拳法,玄妙无穷,“拳在心中”,“法无定法”。近读“封神演义”。“俏皮话”油然而生,笔者一直认定,“欲修太极拳,必读王宗岳:不读王宗岳,不知太极拳”。现笔者又有新的感悟,“欲知太极真妙谛,不妨一读《封神榜》”,二者同源,同根,同属道家文化。
  大凡行文,有道是“文无定法”。且宜“别开生面”,对于太极拳学问,笔者一直不喜“老生常谈”。笔者“俏皮话”乃太极拳功夫“心法、身法、手法、指法”九牛之一毛,凡违规悖理之处,笔者愿闻诸君雅教。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