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没有内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好看不好用的功夫。太极拳之所以大多流于锻炼身体的范围,而在技击上的实作寡之又寡,就因为大多数修炼者只注重口头上的理论,而没有注重内劲的锻炼。不少人谈起太极拳来头头是道,而对起招来却软手软脚、相形见绌,不知如何下手。再加上一些理论家把太极拳神化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让人产生望尘莫及的感觉,这就导致不少修炼者觉得太极拳可望不可即,好像是花一辈子也难练成的功夫,最终只能把太极拳变成纸上谈兵的技法。
本人认为,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外抗敌的拳法,它也和其他拳法一样有一定的练习步骤和程序,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法虽不同,但万法归宗。杨班候二十多岁就成为太极技击名家,可见只要训练方法对头,能实际应用太极拳就不是难事。
武术上有“一年形意打死人,十年太极不出门”的说法,主要原因是形意拳的学习从一入手就开始练劲,从明劲到暗劲再到化劲,循序渐进,自然而成,练习者只要加以适当的攻防练习和速度训练,就能达到实作体用的目的。而太极拳的学习有不少人被引入玄途,先去僵劲三年,再练缠丝劲三年,再练听劲三年,兜来兜去,把人弄得糊里糊涂,到最后使太极拳成了能看不能用的锻炼方法。
其实,太极拳的修炼也应像形意拳一样,可以从整劲入手而至内劲完备。具体方法是快慢兼练,慢则练其意气运用、浑身一如(整劲),快则练其圆活通融、动作顺达、招法运用。太极拳有其修炼的次序和原则,只要遵循,想要达到实际应用也不是很难,而不是非要等上十年八年。
如何修炼太极拳的整劲、内劲而使自己具备技击的基础呢?本人谈谈自己随师修炼的体会。
笔者20世纪80年代初跟随南京徐公伟(1916—2003)老师学习武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徐老师1942年经上海30年代擂台冠军王亮臣老先生介绍拜入清朝武官、“江北大侠”赵轶凡门下学习内家功夫。赵轶凡之武式太极拳学自郝为真,也是孙禄堂之知交。徐公伟也为国术大师、中央国术馆顾问兼查拳教授于振声之传人,1962年获南京市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一名,生前历任江苏省武术比赛裁判长或总裁判长、江苏省武术馆专项教练,与中国武术9段钱源泽先生也是挚友。笔者跟师5年。老师教授太极拳的方法是把每个动作一一拆开,从外到里详细讲解,特别是对动作外形的外三合再到内三合的体认过程不厌其烦反复讲解,并从头到尾一一示范。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者练着练着就能感觉到太极拳的整劲,全身浑然一体。
如陈式太极拳的“单鞭”一式,徐老师把它分为几个步骤。左腿向左开步为一,手向右上肩窝穿掌为二,手随腰转从右向左画弧为三,手画弧至身体左侧左腿上方为四。此时必须调整身体姿势,务必做到上下对应即所谓的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此时轻轻呼气就能感觉到气沉丹田,久练小腹就有一种鼓涨的感觉,全身上下也能感觉到“整”的内劲。在整个动作完成的时候,表面上动作停止,实际上此时正是内外合一、上下相合,整劲的感觉特别明显,就如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动作完成时虽然有瞬间的停顿但要意气鼓荡,要贯穿到下一个动作。当然,太极拳的其他基本要求也要做到,如颈竖(虚灵顶劲)、肩松、肘垂、胸开、胯缩、裆圆、趾扣、中正安舒等。
据太极拳的资料所说,太极拳刚开始也是单招练法,不知何时才串成一个连贯的套路。徐老师对每个动作皆如此要求,学生一般练习一段时间后就能感觉全身有“整”的感觉,此时再配合动作的快练就能身体敏捷,不但出招快,动作的劲力也能体现出来,在推手时膝部前后移动就能感觉劲由脚而胯而肩、形于手指、上下一体的感觉,也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练习二三年后,学生走趟子时就有了上下相随、一动全身皆动、一静全身皆静、内外合一的感觉,全身浑然一体,好像连成一块,在推手时只要对方一顶就能感觉到全身皆有的抗力——由整劲而产生的内劲,从而使学生具备了技击的内劲基础。
有关太极拳的应用,徐公伟老师强调“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发劲于无形”。记得在南京鸡鸣寺公园老师示范太极拳化劲的运用时,令笔者与另一个学员同时反扣老师的双手于背后,老师数一、二、三,笔者与另一学员即被弹开,感觉老师的双臂突然像蛇一样抓不住,然后人就被弹开。平时与老师推手,我与老师双臂相搭缠绕几圈后,老师一说开始他的双臂突然就变得像泥鳅一样,手钻进来贴着我的胸口从上往下摸了几下,我想黏也黏不住。太极拳在老师手里,既巧妙又神奇,发人于无形。
在套路纯熟之后,徐老师要求学生对太极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单一练习,使内劲与技法相合,达到功法合一,这样八法就成为有血有肉的东西,成为实际操手的招,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徐老师强调太极拳的松、沉、圆、活,单式采用低架子进行训练。笔者修炼多年,感觉到如果把重量沉到地下,就会有一股劲从脚下传导到全身,松得越好则力量越大。能松得开,是练好太极拳内劲的关键,就如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所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身动矣。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能沉,就有了太极拳的整劲;能圆,就能支撑八面;能活,就能用招。
笔者运用徐公伟老师的方法训练学生,皆能取得一样的效果,学生一年之后皆具备一定的整劲和沉劲,不但桩步稳固,而且一搭手就有整劲的感觉。当然,练出整劲只是初步的功夫,随着修炼的深入内劲会越来越强,再通过速度和攻防的练习,就有了用太极拳散打的基础。
笔者也跟过吴图南传人郝怀木先生学习吴式太极拳及杨少侯的杨式小架,深感世上有苦练之功夫而没有练不会的功夫。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功夫的一种,也就具备传统功夫的共同特点,能够用于防身自卫、御外抗敌。当然,太极拳也是健身、修心养性的好方法。行话说越高级的东西越简单。如果把太极拳弄得玄乎其玄,将理论越弄越复杂,会让广大的学习者无所适从。笔者希望自己30多年来修炼和教学的经验,能对一些学习太极拳的人有所启发。
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两手无论高低屈伸,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皆是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心所欲。日久功深,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境。明白原理,练熟身法,善于用意,巧于运气,到此地步一举一动皆能合度,无所谓不对。
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往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往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在前弓后蹬时不要全然占煞,应该分清一虚一实,否则即成双重之病。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又须护肫,肫不护则尾无力,便一身无主宰矣。又须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即沉于丹田,涵养无伤之谓也。又须蓄劲,劲以屈蓄而有余,并须虚敛于脊骨之内。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请读者不要误会。)
太极拳之为技也,即精微巧妙,非特力大手快也。夫力大手快者,先天自然赋有,又何须学焉。是故欲学斯技者,宜先从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求之。这些对了,再求敛气。气敛脊骨,注于腰间。然后再求腾挪。腾挪者,即精气神也。精气神贯注于两脚、两腿、两手、两膊前节之间。彼挨我何处,我注意何处,周身无一寸无精气神,无一寸非太极,而后再求进退旋转之法。旋转枢纽在于腰隙。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意无定向,要八面支撑。单练之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一字一问能否八面支撑,不能八面支撑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意在先,彼手快不如我意先,彼力大不如我气敛;彼以巨力打来,我以意去接;彼挨我皮毛不让打着,借其力、趁其势,四面八方何处顺即向何处打之。切记不可用力,不可尚气,不可顶,不可丢,须要从人仍是由己,得机得势,方能随手而奏效。动亦是意,步动而身不乱,手动而气势不散。单练之时,每一动要问能否由动中向八面转换,不能八面转换即速揣摩之。如二人打手,我欲去彼,先将周身安排好,意仍在先,对定彼之重点笔直去之;我之意方挨彼皮毛,如能应手,一呼即出;如彼之力顶来,不让其力发出,我之意仍借彼力,不丢不顶,顺其力而打之。此即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之妙也。此全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能以意打人,久之则意亦不用身法无所不合。到此境界,已臻圆融精妙之境,说有即有,说无即无,一举一动无不从心所欲,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
习太极拳者,须悟太极之理。欲知太极之理,于行功时先要提起全副精神,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气势腾挪,腹内鼓荡。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如同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万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行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
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非以己之力顶撞彼之力,恰好不后不先,我之意与彼之力相合,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谓沾连黏随、不丢不顶者是也。
习太极拳者,须悟阴阳相济之意。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者,开大也。合者,缩小也。其中皆由阴阳两气开合转换,互相呼应,始终不离也。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也,非躲闪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欲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气如车轮,腰如车轴。非两手乱动,身体乱挪。紧要全在蓄劲,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无蓄劲,则无发箭之力。发劲要上下相随,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如弓把,脚手如弓梢,内中要有弹性,方有发箭之力也。自己安排好,彼一挨我皮毛,我意接定彼劲。挨皮毛,即是不丢不顶;用意去接,即是顺随之势。能顺随,则能借力;能借力,则能打人。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是也。到此地步,手上便有分寸,能称彼劲之大小,能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处处恰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平日走架打手,须要从此做去,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此皆一理。走架每一势要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一字一问对不对,少有不对即速改换。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能领悟此意,行住坐卧皆是太极,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平日走架行功时,必须以意将气下沉,送于丹田(以意非以力,非怒气,非用呼吸),存养涵蓄,不使上浮,腹内松静,气势腾然。依法练习,日久自能敛气入骨(脊骨)。然后用意将脊骨之气由尾闾从丹田往上翻之。达此境界,就能以意运气遍及全身。彼挨我何处,我意即到何处,气亦从之而出,如响斯应,疾如电掣。周身无一处不是如此,此即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亦即“意到气即到”是也。又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迨至功夫纯熟,练成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一样,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物来顺应,无不恰合。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0-06-02
时间:2020-09-05
时间:2021-03-29
时间:2020-10-24
时间:2020-06-25
时间: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