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太极拳的几个不公开的秘密 太极拳之真言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3:09
太极拳的几个不公开的秘密 太极拳之真言 太极拳之真言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把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5、有人把肩关节练得很灵活,以为松肩坠肘练到位了。其实“松肩坠肘”的“肩”主要指“肩胛骨”,“ 肩关节”好松,肩胛骨难松。只有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又利于气沉丹田。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心神虚静。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
9、的精髓就是练出松沉劲,脚下生根的松沉劲是基础劲,是底层劲,亦叫母劲,其他劲道都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如身上无松沉劲而谈练整体劲,那是没用的空话。
10、只有松腰塌胯,才能使身体中正的沉到脚底地面;只有沉到脚底,才能产生地面反座力;只有地面反座力,才能驱使身体由后坐势变为前弓势或由前弓势变为后坐势。与其说实脚是蹬地而起,倒不如说实脚是借助地面反座力而起。
11、松得好不好在推手和散手中可以得到考验,但不能从推手、散手中去作主要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中去练松。
12、练拳开始,坐腿下蹲,这个高度定下后,这一套拳打下来基本上都在这个高度上做纵向和横向的进退,除了“下势”、“金鸡独立”、“蹬脚”等少数拳式之外。这种平送腰胯的练法,不能有较明显的起伏,要靠腰胯带领四肢,凭着两腿前后、左右的虚实变化来行拳。这样的练法长功较快。
13、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谈“松”是人人说练对的,但谈到“紧”就有些人觉得是练错了,其实这些人不懂真正的“松”是啥东西。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为了用,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有练家子说:“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也就快练成了。”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
14、拳论日:“腰如车轮。” “腰如纛。”前者言其松活,后者言其正直。松活就是松腰松胯,使腰部肌肉自然放松,提高腰部活动的灵活性。正直就是腰脊竖起、伸直。有人以为左右扭腰是松腰转动、前晃后摇胯骨是松胯灵活,其实腰是崁在胯骨中点而随着松胯转动的,换句话说,不是转腰,而是转腰胯,不要分开腰和胯。
15、禁用腿和脚,背离了太极拳论,人为的妨害了的技击优势。武谚云:“手似两扇门,全凭步赢人(腿打人)”,可见腿脚功夫在中的重要性。太极推手禁用腿脚,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太极拳讲究手上八法劲、身中八法形、腿下八法功。如果少了“腿下八法功”,太极拳如何能在武术中对抗搏击中与其它各拳种功夫进行切磋较技。古之先哲有以常山之蛇喻太极技击之功的说法,攻其首,尾进,攻其尾,首进,攻其中,首尾俱进。人的躯干四肢,手身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禁用腿脚,作茧自缚。
16、有人一招一式都打的都很规矩很漂亮,如果不懂劲道与势法都是白练浪费时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说:练太极拳不是从套路开始,而是从劲道与势法开始。所以明白的人明白,不明白的人不明白。
17、太极拳中的虚实从意念上说,如果意念集中于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再从动作来说,攻防实质的动作为实,迷惑对方的假动作为虚;从动作局部来说,支撑腿为实,辅助支撑腿为虚。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更是将虚归为阴,实归为阳,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明白了阴阳变化之理,在实战中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有机转化,借力打力。
18、太极拳发人时如无引劲,只能用拔根之法使对方失重跌出,此法多多少少有点犯顶抗之病,属于低级阶段的东西;发人时如含引劲,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无根可拔,那是技在擎,属于中高级阶段的东西。
19、太极拳的 “接劲”,是对方以任何方式快速打来时,我方承接运用之法。两力硬碰硬,是为撞劲,当以大力者易胜,太极拳蓄发,或者造成两败俱伤。“接劲”好比一个重球击来,我“能吸住,而复掷出,乃为接劲”。所以,掌握了的接劲,也就掌握了太极散打的高级技艺。
20、所谓舍己,并非真的“舍己”,是顺应来势,伺机而动;乘虚而入,避实就虚;因势利导,后发先至,这样理解才较为得当,太极拳步伐。
21、接手是散打中第一阶段的功夫,如方向、角度、力点、速度及手、眼、身、法、步的合一,接手达到熟练程度时,就要训练拳架式子的打法应用,当打法与内功整合之后就可练习自由搏击了。所谓“接手法”,就是实战开始身体第一次接触以及交战中每一次分开又再次接触时所包含的技击技术。因为实战技击开始前,以及交战过程中每一次分开后,交战双方一般是处在安全距离以外的,那么从安全距离到零距离的身体接触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内所包含的技击技术,太极拳所练的“接手法”不是简单的格挡招架,它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揣度、牵动、诱骗对手,为进攻和防守做准备。接手任务完成得好,便得机得势,取得主动;反之,便失机失势,陷入被动。一般来说,实战技击中至少有一次接手。 “接手法”既需要明师指点,又需要刻苦训练,还需要有人给你搭架陪练。
22、从推手喂劲到接手喂招、散手拆招,都是和老师或师兄对练,练到纯熟。要真打,找到感觉,练到纯熟,碰到自卫抗暴之时自然就能用,这样哪有练不出。
23、推手是练懂劲功夫,可以完全敞开身心交流;发放手是试劲道功夫,亦可以放心交流;断手是论偷打功夫,难以交流;散手是见真功夫,武不善作,要小心交流。双方动手交流前宜详辨甄别,明确交流规则,崇尚武德为好。

一,真正的家是练内功的,真正的太极练家子,是讲究内功的。吴图南的回忆录里写过这个东西,他说,练,要能够把内力发出来,并用内力控制对手,这样才行。这说明,的练家子是讲究内力的。
    但是,吴图南还说了一句话,说自己这派的太极非常厉害了,但是,在当时,还不是一流高手,还是有一些门派的拳法,胜过自己这派的太极拳。大意如此。后来,太极子弟们把这几句话删掉了。这就很小家子气了。
    汪永泉也说过,要用内力把对手控制住。可见,太极是讲内功的。
    但在实践上,能够做到的人很少很少。多数是意淫而已。
 
二,练技击太极的拳家,没有不练外家的。许多人把抖大杆子做为绝技,有的还在杆子上绑上沙袋练。还有的翻缸,弄一口大缸,里面装沙子,每天转多少圈,时间一长,整体的力量过人,转个人推个人,象玩一样就出去了。一位陈式太极拳大师,特别喜欢玩举重。许多人见识到此师的拳功非常厉害,但不知道,此师的绝技来自何处,以为有何等高明的不传内功呢。
    还有的练铁沙掌,有的练鹰爪力。因为,比如陈式太极吧,它是讲擒拿术的,手上肯定要有功夫的。
    许多太极大师都承认,技击要以劲为基础,技术次之。套路好的,如果劲力不行,也是上不了擂台的。
    记忆中看过一本书,里面一位太极大师说,劲力要占到七分,套路、技巧什么的只能占到三分。
    有人把打套路,作为主修方法。这个在技击上,肯定要吃亏。其实,套路拳手,遇一有经验的小流氓,肯定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许多太极爱好者,误在拳套里不自知,也很可爱。
 
三,太极拳的内功,公开讲的,而且讲的比较明白的,我以为至少有三家。一个是李经梧的太极内功。一个是杨式太极的汪永泉讲的。还有一个,是郑曼青讲的。
    但在实战上,不知其详。
 
四,太极拳的理论,与形意拳也有关系。因此,传统的拳谱,是可以互相印证的。
 
五,擂台上,或是战场、沙场上的真实打拼,不是说你用太极拳的什么招术来打,完全是激情之下的自由发挥,有时候不免抡王八拳。这都是正常的。
    如果你拿着太极的架子,用什么云手什么的来玩,好家伙,你几下子就会被打得趴在地上啃屎的。
    练拳的目的,主要是练出一种活泼的东西来。如果把人练呆了,只会按教材、教条来玩,那就要吃亏。
 
六,为什么拳击厉害?因为拳击的打法简单、实用,就是几个动作,但却千变万化。拳击里面,没有虚招和花架子,两强相遇,有本事就用手招呼吧。
    更重要的是,拳击的几下子简单,但你经过千次万次的反复重复,这就成绝招了。任何优秀的拳击手,都是那几下子。但我们欣赏其比赛的时候,却看到千人千面。
    看泰森,看他的腰力发挥,就知道这家伙的一拳,一般人没法吃得消。但泰森最后也被收拾了。拳击简单么?
  
    如果你练太极拳上不了手,上不了擂台,你就练练拳击,并与别人打几场。
    然后,再练练摔跤,和散打的腿法,并实践之。
    这样,几个月下来,你再用你的太极,到太极大赛上,你就可以当冠军了。
    千万别圈在家里,在拳套子、拳谱里,自己娱乐、想象。
    有许多内家拳的理论,其实就是金庸小说一样的想象。
 
七、好的理论,好的内功术,就是:今天练了十分钟,明天早晨起床的时候,都精力充沛,跃跃欲试,身手与平时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个效果,那就大可怀疑。
    一句话:还是得在紧手上面下功夫才行。
    手上有东西了,什么都有了。
    别的什么都不用练了,什么拳法,什么招术,什么内功,什么绝技,什么流派,什么,统统不用练。
    手上功夫练出来了,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必要的前提下,不管你是哪派的,一律收拾。这个是臆想的,但也是你每天都明白的一种感觉。也就是说,你每天练完功,你就知道你的状态很“猛”。因此,你肯定要有这个信心。
    时间长了,火候到了,你就成为“高手”了。
 
八、高手的,肯定要表现在手上。不能够直接表现在手上的功夫,怎么叫高手呢。
    人身上,除了脑袋的思维,就是手最灵活了。
    ,就是用手来表达你的想法。表达能力强的,就是“高手”。表达能力弱的,就是低手。表达能力没有的,就是票友。
    据说,七十二绝技中,第一是一指禅和朱砂掌。道家特绝技里,第一是五雷掌。这都与手有关。
    多年前,我与一些前辈见面,他们都要把我的手拿起来,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评价几句:你的身体如何如何,你需要如何如何。
    算命的,往往也是这样来看手相。
    手上的东西,玄着呢。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