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武术 > 正文

太极拳:“周身俱能轻灵” 桩功与太极拳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11:14:00
太极拳:“周身俱能轻灵” 桩功与太极拳 桩功与太极拳桩功,乃中华筑基之法,无论何门何派,皆给予高度重视。 ,作为中华之优秀拳种,社会普及率之高,影响面之大,远超其他拳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然而,综观当今发展现状,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
桩功,乃中华筑基之法,无论何门何派,皆给予高度重视。
    ,作为中华之优秀拳种,社会普及率之高,影响面之大,远超其他拳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然而,综观当今发展现状,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许多习练太极
拳者走了弯路,练习多年,始终不得其法,也毫无可言,这使他们失去了信心,对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了该拳种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究其原因,因素多种,但教者与学者
忽略桩功,应为其重要因素之一。
    桩功训练,对有效提高太极拳训练水平,益处颇多,根据自己多年的练功与教授经验,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扎根筑基,稳定重心。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因此,自身重心的稳定性显得异常重要。重心不稳,脚下无根.难获取胜机会。而要想具有扎实的下盘功夫.桩功训练必不可少。通过长期坚
持不懈的桩功训练,可使腿部力量显著增长,并不断增强下盘的柔韧性、稳定性以及耐受力,逐步达到运转灵活、随遇平衡、落地生根之程度,
为运动中保持自身的平衡稳定奠定基础。
    二、排除杂念,稳定心神。人间事繁杂,充满喜与忧。心装万般事.浮想无尽头。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总是笼罩在繁杂的社会事务中,很难真正清静下来。而练拳则要求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只有
做到练拳时“面前无人似有人”.方可达到交手时“面前有人似无人”。练拳中走神.形神难以合一,是练拳者常犯之病。桩功训练.要求绝对
入静,长期坚持练习,可收定心安神之效。这种心神的定力,对提高演练与技击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舒缓自然,利于松柔太极拳运动,从总体上来说.要求松、柔、缓、舒。由于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僵硬之力,因此,初习太极拳者,皆感自身僵硬、笨拙,毫无柔美之感.更难以掌握
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之精要。而在桩功训练中.要求精神高度放松,肢体张弛有度,肢体运动松柔缓慢.因此.对肢体的松柔训练
大有裨益,有助于太极拳习练者尽快完成由僵硬到松柔的转换。
四、控制气息,增功。呼吸.乃人先天自然之能。然而,中的呼吸,与平时之呼吸是有根本区别的。日常之自然呼吸,乃生存之常态:练功之呼吸.是为养生与增功。两者目的不同.方法各异,
效果也大不相同。桩功中的呼吸,拥有特定的方法.绝大多数功法中.对呼吸的要求是以意领气.呼吸均匀、细长。常加练习.可有效提高自
身气息的控制能力,加大肺活量,保健养生,增强功力。
    历代太极拳家,或依据从师所学,或以自身经验总结,无不拥有一套或几套自已比较器重的桩功功法。由于个人所学不一.体会各异.因而
各太极拳家所练、所传功法也不尽~致:或名称不一.练法不一:或名称相同,练法不尽相同,正所谓殊途同归。总的来看,其最基本的要领和最
终目的大致都是一样的。相对于古代.当今的使命有所改变.人们习武的目的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因此,许多知名太极拳家,自觉破除封建保
守思想,将自己的练功功法通过各种渠道广为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太极的发展。然而.由于信息量太大,也由此让一些学练者产生眼花缭乱之感,
甚至无所适从。其实,作为一般习练者.应当放平心态,根据自身情况和喜好,有重点地选择一种即可。切忌好高骛远,朝三暮四。

  根据根据笔者数十年对的习练探究,要做到“周身俱能轻灵”,必须掌握这样三点:即,四肢要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用“守窍”之法,拿住丹田练;以喉头发劲,进行呼吸。

  首先,四肢要完全纳入被动的状态

  人的四肢,在习惯上是自动、直动的。用的是“意”,不在外面。

  这里的“意”,非意念之谓.乃专指太极的一种特殊打法——“腰脊”(“胸背开势”“顶沉对拔”)机理和“意、气、神”融为一体的一种劲道.体现为虚无劲、空灵劲。这种劲道.柔中带韧,所以.能够把四肢带动得大松大软.大舒大展,柔和缠绵,抽丝挂线,其感觉,很奇特很美妙,也很难以笔墨形容!

  至于“意、气、神”,系人体的一种虚能.是实际上存在的东西,只不过存在的性质是空虚的、自在的。通过它的理法,把这种空虚的、自在的性质,变为物质的、自觉的性质,使之对人体的健康和技击产生作用。只要注意去练、去悟,不难掌握。这是“周身俱能轻灵”的首要条件。

  当前流行的太极拳,其表现误区在于四肢的自动、直动,即手脚的比比划划.这同外家拳是一个样子。如果说有区别.也只是动作的快慢而已。从外观形状上看.猫腰弓背,虚实不清.毫无太极拳的味道,《《《太极拳论》》》三个“无使有”之一指出——“无使有凸凹处”,就是说的“胸不凹.背不凸”.亦即胸和背部要“开”。胸和背没有内在的“开”劲.怎么能够带动四肢运作呢?

  其次,须用“守窍”之法,即盘拳架要“拿丹田炼”

  拿住丹田练,是个什么概念呢?是指太极理法基本上都掌握之后,这时的行拳.就要把“心”收到丹田,把丹田当做行兵布阵的指挥部.一切动作和呼吸,由丹田主宰.由丹田牵动,由丹田供给,如此,则一应俱应,一得百得。这里.难以尽述,只可举例来谈。

  譬如.拿住丹田练.上身就会顺应地、自然地放松(松.指掌握太极理法相应体现出来的那种松的境界,非主观刻意所为),劲落脚掌,内气通地,有如大树植地生根.脚底产生”实”虚实的实 和“稳”的感觉。反之,脚底没有“实”和“稳”的感觉,上身就必然没有松开。上身松不开,就轻灵不了。

  再譬如.拿住丹田练.盘架就明显地有底气.劲势整,不零乱,不飘浮.“意、气、神”的劲道就足了;“意、气、神”的劲道足了,就是虚无劲、空灵劲足了。进入虚无、空灵的境界了,自然周身就能够轻灵了。

  再譬如.拿住丹田练.盘架就明显地有底气.劲势整,不零乱,不飘浮.“意、气、神”的劲道就足了;“意、气、神”的劲道足了,就是虚无劲、空灵劲足了。进入虚无、空灵的境界了,自然周身就能够轻灵了。

相关热词: 太极拳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