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动养生 > 气功 > 正文

静功修为概说 特异功能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6 09:18:46
静功修为概说 特异功能 特异功能近代科学称之的特异功能,实际就是古已有之的神通功能,古代称之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现代科学界将这六神通功能冠以现代词汇,以避迷信之嫌,而且分得更为详细,更为

近代科学称之的特异功能,实际就是古已有之的神通功能,古代称之为六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现代科学界将这六神通功能冠以现代词汇,以避“迷信”之嫌,而且分得更为详细,更为便于理解。

但是,人们尚未能触及特异功能的本质进行分类。特异功能就其来源,实际上应该分成两大类比较贴切,即内源性特异功能和外源性特异功能。

内源性特异功能,是指对每个人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特异功能,加以开发和使用。内源性特异功能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潜在能力,问题是你是否将其开发出来和是否掌握开发的方法。人类在远古时代,处于青少年期,特异功能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据对史料的研究,可以看出,黄帝、颛项、帝喾、尧、舜、禹,以及夏、商和周朝的一些皇帝,如周文王、周武王,都具有很强的特异功能,历史上不见于史料的特异功能者则更难以数计。

内源性特异功能,其实是气功修炼者功力上长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绝不是终结。所以历代先师们均告诫学者切勿追求神通,有了神通也要慧而不用、慎用、少用,修业才能达到上层境界。

青少年中,通过定向性的开发培养,均可诱发出特异功能。这涉及到气功八卦生理学,限于篇幅暂不详谈。青少年中所培养和诱发的特异功能,一般多是单项性的,而且不够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不进行气功修炼“补漏”,大多数人会逐步消失功能。这是因为体内的“元精元气盈则亏”这一自然法则,被天地所反夺的缘故。

内功修炼所出现的特异功能,层次分明,内容完整,功力层次越高其内容越全面,功能越稳定。

外源性特异功能,外源性是指在自身有一定的基础(气)的前提下,由外界获得的他力、他法,并能运用自如的特异功能,这就是流传了数千年而未见其断灭的道家法术。

道家法术是藉符录(符号)、咒语(真言)、指步诀来完成特异功能表现形式的方法。道家法术具有传书天界、息灾、祈福、除疾、修道、增益等六大特殊功效,还具有对自身损耗少,不影响功力进境,又可替他人消灾除疾积德助道的特点,可产生奇妙的效应。

道家法术是为帮助修道者顺利完成修道仙业而设的一种利人利己的高级技术方法。所谓“布气”、“外气疗法”在正宗的修道派中是弃而不用的。我们修道者中有句名言:“上士道炼神,中士道炼气,下士道炼精。”精和气只是炼神的基础物质,是一种动力燃料,如同汽车的汽油,如果任其渗漏挥发,你的生命之车将永远无法达到下一个更美好的目的地。我国目前存在着很大一批炼气士,他们因为内气经常外泄,尽管苦炼多年还未达到神修的境界,因此对神修的真正高级气功大师表现出的许多玄妙、奇妙功力、功能现象不可思议,不能接受,这样在气功界内部发生了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气功师也互相攻击、否定的奇怪现象。这是一种无知浅陋的表现,井底之蛙岂知外面的天地奇妙多彩?

对道家哲学思想的一知半解严重阴碍了这些同道的精修进境,无疑是一种悲哀。一般的武术师(炼精之士)对练气士的外气伤人于无形、隔空击人,感到惊奇,这在气功未普及以前是不好理解的,甚至以为是邪术。但是在今天大家却习以为常了,因为达到这一层次的人数与日剧增,已属相当普及了。现在又出现炼气者对炼神者的惊奇否定,这并不足以为怪。请稍待时日,让实践去检验其真伪吧。

道家法术的初乘、中乘是先师们为了方便积修、入世助道而设,这是其初衷,后来由于历史的演变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对于内源性特异功能而言,它的层次是不高的。因为其所运用的不是自身的元
 

《清·医方集解·勿药元诠》中指出:“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人道,小用可以养生。”由此而知,静功在过去的年代中是较为普及的。儒释道三教都有静功的修炼法。有关静功的修炼学习方法,各家有各家的传授,三教九流泛化于俗,因传承不同,层次上有很大差别。如果仅停留在外表上观看,不去切身的体会,可以说外行人不容易分出静功的流派与高低妙有之别。动功则不然,稍有武学知识的人,也能依据经验辨别其水平。一切事物都是智仁相见,一些内功修持精深者,则能从动作与身形的动势变化看到演练者身中的循经如何。佛家以此而生定慧,道家以此而炼丹道,儒家以此而养浩然。三家虽有区别,但均依静坐而形其业,守其真,智开洞天,遂通妙境。
  
略于分类,动功可以演化为武学、剑真,静功亦是人道一途,与动功互为补充,进人丹道修炼、修真全形、观光修脉、调摄身心、养血安神、益寿延年、开发智慧……均需要依靠静功修持,静功不可缺。
  
应当强调“由动人静”,才属顺理成章。古人认为,练外功强化元神,聚敛元气,打通脉道,形成循环,进入太乙循经专修阶段,是丹家密持的体证。修炼内功之初,循经不完整,构不成完善的循环,不能称为循经现象。以循经现象为基础,进行分经流注阶段,以其达到修持中的循经迹象,继而形成自身完整的金气日月经天,即传统所指的金气周天,身中日月亦是天地之象。
  
明·九脉合真后,丹道修炼形成新的完整面目。武学与丹道结合在一起,武学为丹道开辟了捷途,“以武演道,合 于数术”。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偏差救治手术》一书中说,旧传丹经静功有九种次第的呼吸调气法,依法而修为,每百日完成一个次第,至三年后可以大功告成。这种方法繁杂,不易深入。如由调息一法下手,很长时间才能人静,静后生定慧又不知何年何月。
  
丹道功夫演于文武两途,皆能人道,开悟。习静功者必得参悟功谱、内景文编,启动真元灵性。口诵谱文心无烦乱,可以迅速入静。对古代文学、诗词、曲赋亦要深入领悟,“元气存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儒家功夫已溶于诗文书画之中。“精衡治世,寓意垂仁”。古之文人墨客,皆有剑侠英风。王羲之是武夫习文,李白、陆游是文人习武。陆游“学剑四十年”,“六十年间万道诗”。陆游曾在他的诗文中这样描述:“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跃三千尺”;“龙泉三尺动牛斗,阴符一编役鬼神”。青年时代的陆游,为了实现灭乱复国的理想,曾走出书房,到社会上去求师寻友,习武学剑。陆游的师父是一位人称“白猿翁”的老侠士,陆游追随他多年,从他那学到了一手精湛的剑术。最使陆游感到自豪的是,在一次围猎时遇上了猛虎,同行的三十多人都被这山中之王吓得面无血色,纷纷拨转马头逃命。陆游闻讯策马赶来,挺身而上,与猛虎展开了一场搏斗。几个回合之后,只听得一声惨叫,猛虎倒在地上,陆游的利剑深深地刺进了它的心窝,诗人的白袍和貂裘也沾上了野兽的鲜血。人们称赞陆游不愧是文武双全的奇才。陆游曾把这段经历用诗文概括为“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军中,尚愧壮士颜”。由此可见,他们既是学者、诗人,又是剑客、侠士,身在儒道两家,备受后人敬仰。
  
《黄庭经》是道家的通俗读物,其中以内景功夫为主,炼五脏神。五脏神存思于心,兹呈内炼:,与四肢百骸可以纳于脑。脑为九宫之神,统率周身,炼神存思,均系静功操修,诚为大道之专修也。另有符篆、丹文、吐纳、服气、餐霞、默祝、礼拜、沐浴、服食辟谷等道家修养之仪轨、方法与器物。
  
《黄庭经》这本道家通俗书籍,今天能读懂的人已经不多了。道家的真传,几乎一般人都无从知晓。九脉合真之后,修真呈现新的面貌,静功的修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先聚敛真气,真气升华出现光,
   

相关热词: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