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 正文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禅宗大意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5 10:33:11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禅宗大意 禅宗大意正果法师编述录自《法音》文库中国佛教协会出版自序一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二 禅宗的创立三 禅宗的传法授衣四 中华五祖旁出尊宿简介五 禅宗门下的楞伽师六 禅宗的五家七派七 调和五事助参禅八 参禅的入门方便九 参禅

正果法师编述

录自《法音》文库
中国佛教协会出版

自序
一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
二 禅宗的创立
三 禅宗的传法授衣
四 中华五祖旁出尊宿简介
五 禅宗门下的楞伽师
六 禅宗的五家七派
七 调和五事助参禅
八 参禅的入门方便
九 参禅宜观心
十○ 曹洞临济参禅方法的差异
十一 见性成禅
十二 公案的启示
十三 顿悟渐修
十四 《心灯录》谈三玄三要
十五 漫谈参禅

    一九八○年夏天,福州鼓山涌泉寺约我为该寺僧伽培训班作短期讲学。预定内容讲完之后,学员们要求我讲讲禅宗,我高兴地答应了。当时手边没有参考书,只好凭记忆及随身带去的一本禅学笔记,写出一份禅宗提纲的讲稿,大约四五千字,学员们把它刻写油印出来。这就是《禅宗大意》的雏形。

  一九八二年,为了给中国佛学院的学员讲‘禅宗概论’,遂根据在鼓山讲的禅宗提纲,又看了一些有关的参考书,写成《禅宗大意》,油印成册,除发给中国佛学院学员参考外,各地佛学院、培训班以及留心禅悦者,纷纷来信索阅,已无存书。佛学院准备再油印一次,以结法缘。

  去冬病中,《法音》编辑部净慧法师来看我,提出他们准备将《禅宗大意》编入《法音文库》出版流通。我当即表示同意。病愈之后,又将原稿原重校对了一遍,并把《修心决》全文和《心灯录》关于谈三玄三要的一段作为附录,成了现在印出来的这个小册子。

  《修心决》一文对初学参禅者可以起到因指见月的作用,这一点禅师们大概是可以同意的;至于《心灯录》谈三玄三要的一段文字,或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文字禅、葛藤禅虽是虚妄分别,但分别熄灭之后,心空及第,壁立万仞,人法双亡,心机泯绝;正凭么时,佛语、祖语、魔语、文字禅、葛藤禅,都没交涉。善恶无记三心绝,是个什么?你在什么地方?道著错!

  我从出家之年(十九岁)开始,就喜欢静坐。一九五○年冬至一九五三年夏,在北京菩提学会闲住,书不读,无事问,终日参究,追问审虑自己的本来面目是谁?有时亦孤明历历,不续前念,不引后念,当体孤立,对土逆无心。甚至废寝忘食,如痴如呆,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在这当中,时有境界现前,好坏善恶,奇形怪状,种种现前,都不贪著,亦不欣厌,一切置之不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因而未堕魔境。只是平淡无事,无依无住,亦无迷悟,如是而已。

  至道无难,唯嫌简择。若欲成佛,莫染一物。取一法不成佛,舍一法不成佛。请诸位读者以此观点对《禅宗大意》给予批评、指正,这是我的愿望。

  这本小册子的出版,禅协有关部门的同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为这本书复核引文,校对资料,联系印刷事宜,承办发行业务,对此,我深表感谢!

正□果□一九八六年春□时年七十有四 

  一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

  菩提达磨观见中国人有大乘根器,即泛海东来,经过三年时间,到达建康(今南京),这时正是梁武帝普通七年(522,有争议)。武帝迎达磨于宫中,相与问答。达磨知机不契,遂渡江北上,到河南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后来慧可断臂立雪求佛法印,达磨与安心竟,越九年授慧可袈裟,传以法印,以‘二入四行’并《楞伽经》四卷,用付慧可,要他单传心印,开示迷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此创立了中国的禅宗。直到六祖慧能,大行于中国,宋时远播朝鲜、日本,迄今流传未衰。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不落言诠,不立文字,重实修实证,真参实悟。说禅宗不文文字,并不等于不用文字。在自悟方面,强调藉教悟宗;在悟他方面,更离不开经典。如六祖说:‘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又说:‘《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义。’这些言语,说明禅宗并非完全排拨文字的。故达磨授慧可以《楞伽》,黄梅、曹溪弘演《金刚》,都说明经教文字,对禅宗亦有大助力。从经教的翻译与历代师祖大德的实践修禅来看,达磨没来以前,中国已有禅学的滥觞,对后来禅宗的影响很大。现将翻译禅经和注重禅观修持的祖师大德的史实,略加介绍,说明菩提达磨以前,中国确有禅学流行,亦有禅观之修持与实践。

  (一)安世高对禅经的翻译

  在东汉桓帝时,有安清字世高者,是安息国王正后的太子,幼以孝行见称。志业聪敏,刻意好学。外国典籍,以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无所不通。国王死后,让国与叔,出家修道。于建和二年(148)来到洛阳,译出《安般守意》等经,为习禅者所重。这一史实可看作是中国禅学的开端。安世高本人既精习小乘经论,也讽持禅经验,备尽其妙。《高僧传》卷一说安世高‘博晓经藏,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出《安般守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及六十品。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汉文,即《道地经》也。’

  安世高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至灵帝建宁(168—171)中二十余年,译出经论三十余部。现存的《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二卷)、《禅行法想经》(一卷)、《道地经》(一卷)三经中以《大安般守意经》对修习禅观特别重要。康僧会、道安等均为此经作了注解和疏释。

  (二)支娄迦谶敷演大乘禅教

  在安世高来中国的同时,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亦来洛阳。于灵帝光和、中平(178—188)间,传译梵本。译出了《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兜沙经》等,开始敷演了大乘教义,是为中国大乘禅教的开端。《道行经》即《放光般若》,所讲空理,为禅教扫荡门中的要旨。《首楞严经》的初译,更为禅教所依用。《兜沙经》为《华严经·名号品》的异译,后来禅宗门下亦多引用。《首楞严经》在梁代已成缺本,《兜沙经》一卷,现在《大藏经》中。特别是《楞严经》的教义,为后来禅宗门下所引用,对禅宗的影响很深。

  • 共45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下一页
  •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王骧陆居士著

    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我为本,诤论为用,发生世上一切的颠倒。而金刚经用处,正是去我执的无上法门。在社会上的广大妙用,虽说十世百世,也说不尽的。譬如医院的医生医药医法,是没有穷尽的。要世上一个病人也没有了,医药就用不着了。佛法正是如此。佛法的五明,一是因明,是说一切辩证法,分别邪正真伪的理,是论理学。二是内明,明自家心宗佛性,专讲人生内在的学问。这两门,是自己的功夫。三是医方明,发明医理方术,救人病苦。四是工巧明,明一切工艺技术,如声光化电算术各科等类。这两门是方便世用的,人事上不可废的。第五是声明,要把前四明的理智发扬开来,要靠语言文字来通达流传,是为声明。五明通了,世法才尽。世法尽了,即是佛法。五明中,内明是根本,所谓根本智,是体。其余四明是后得智,是用。你想人在社会上,这五明,能缺那一明呢?现在世人不明佛法的真理,笼统说是迷信,岂不可痛。但实在不能怪他们,一则佛门对外介绍的方法太少了;二则佛经义太深奥,不容易懂;三则人人忙于衣食住,无暇及此;四则盲从,一听说是迷信,就不好意思去学,怕人说是落伍;五则佛法宣传的信用太坏,世人但见坏处,不见好处,就是知道一点的人,也认为不急之务,可不必学它。不知人在康健时,看医药,真是不急之务,非到真正病苦时,不知道着急求医。但如一个地方,从无医院、也无药房,到了临时急病,还来得及吗?我人不能听其自然,明知自力不足,苟有一分力量,可以贡献社会,不致害群众的事业,自当尽力帮助,用出无畏布施的精神来,先把金刚般若经的义理,用白话来介绍。小之可以解除人事闷苦,大之可以悟见自性成佛。果人人能通达无我无人的平等至理,才知佛法实在不是迷信,不是消极,是为救世的大用,可以立个真正社会共荣的基础,那就尽了我人的天职了。

    又此书不但述金刚经的义理,还要把人生痛苦的根源,贪恶的习性,一一述出来。因世人不明社会共存的原理,只知自私自利,结果私也不成,利亦不得,只有受苦份罢了。金刚经上说,不但对人要度他成佛,连胎卵湿化四生,都要度他成佛。还要自己不立这个功德见,自以为了不得,是讲到无我的极则了。虽人生一时或做不到,但先得有此心愿,具此精神,那就无事不可努力前进了。所以这书名为金刚经白话述义,实是社会学进行法门,开一条人人共进的道路,人人得心地光明,消灭了尔虞我诈的恐怖,表明佛法于世用的重要。又为便利读诵起见,改为白话体。又借用同仁研究金刚经的机会,编立这本讲义。至于经义深远,也不过述其万一,未尽的地方,还在各人自悟自得,非语言文字所可揭示的了。

    我们今日读金刚经,先当明白究竟为了何事,经与社会上、人生上,又有什么用处。但这个道理,世人很少明白,大都是求福报,求消灾免劫。而稍明佛理的人,才知读经可以见性成佛。是的,但如何谓之见性,读经又如何能见性成佛,经又如何读法,亦全不去研究它。更有人说,见性成佛是菩萨的事,不是凡夫可以做到的。不知菩萨是生出来就是菩萨呢,还是由凡夫修成的呢?既是凡夫无望,那你读经做什么?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具有佛性,可以成佛,这个浅近的理,人人都知道的,你为什么要甘心没出息,自暴自弃,还要阻止人家发大心,造此恶业,岂不可怪。

    从来读经的人千千万万,解释经义的又不知多少,但知道受持的却很少很少。受持就是照经上去行,行是心行,心行才是真实受持,自己得受用,方有用处。即如经题是波罗密,是说到彼岸。你试想想,你是不是在此岸?但又如何叫做此岸呢?倘真明白了此岸的苦厄,方有出离的决心。然世人未尝不知自心苦厄,只因不明正理,再加依赖习性,不图自了,但求人救,是以求佛求法求僧,离题更远了。


    佛在华严会上,特许大心凡夫,此人虽未成菩萨,还在凡夫地位,但心量已大,是个法器,可以成就的。人有四种德性:一、不甘自弃,决信自己可以成佛无疑。二、平等慈视众生,皆可成佛,故能不轻后学。三、魄力胆量胜人,日后承当力大。四、不易受法缚,心量又活泼,除习气容易。有此四德,所以称大心。不是人人都能发大心的,有肯不肯的分别,肯发大心的人,都因夙世多种善根,此生更容易了。

    读经先得明白本经的立场,金刚般若经是佛第四期说法,在般若部,中国已译的只六百卷当中的一部份,专明般若的体用。般若是梵文,华言大智慧,但不是智慧两个字可以尽其义的。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不执取于法的大智慧”,是般若义。金刚是表般若的体,由体起用,解决一切苦厄,是波罗密,就是用。能够明白金刚般若的体,起随缘应世的用,这个人就算是佛。倘一时尚做不到,但能够信心不逆,闻佛所说,已能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此人已是大乘最上乘的地位。所以此经名曰金刚般若波罗密。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但佛是平等慈视众生的,不是专对大乘人教授,无论何人,只要是大乘根性,就有成就的资格,所谓根性的显发就是人的意境。圣凡的体,是不二的,圣凡的意境,却不同的,有人天的意境,有菩萨的意境,有佛的意境。你看经文里许多于意云何,就是引入意境去领会。这部经是说最上乘人的意境,是果位人的意境。不同这个意境的人,非但不懂其义,就是对他讲,也不能受持读诵,何况为人解说。因为他的根性是乐小法的,小法就是被自己的情见所惑,执著在我相,不能发大心的。所以经中说来说去,只要人去四相,要去四相先去我相,去就是勿执取,明悟这个我本是空,我身不是我,我心也不是我;身相心相,虽暂时似有,毕竟非实。因为非实,故云无实,因为暂有,故云无虚,只是缘生的,所以是空。你执取了有,固然不是,执取了空,也不是,即执取个非有非空,却也是执,也还不是。但明白这是个义,义即是法,即是名,根本都是空性。因为世上一切一切,都不过是个假义、假法、假名,我权立了一个假心,用来一时假用罢了。因为世上假人事,是不能废的,不许断灭的,只要你明白了不作真,不上当,修一切善法。善是善巧方便,能用善巧方便的法应付一切,那般若的妙用活用,就起来了。所以着不得一点相,先成个大自在的意境。能大自在的人,自己受用,即是功德。施之于人,即是大功德。推广开来,即是无量无边功德,即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的大事业。所以有功于世道人心的,功德不可称量。社会上的一切人事,本此建立,就转娑婆为极乐了。这是本经的立场,要首先明白的。

  • 共6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页

    相关热词: 禅宗 白话 般若 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