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功”,又称“过教”、“过法”,是两广地区民间道法特别看重的一个核心程序,其实也是所有道法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过功的主要作用在于沟通信息、打通气路、传度功力。
所谓沟通信息,即师父通过念诵请师文或焚烧疏文,把弟子“介绍”给各位祖师、仙师(法主),使弟子获得一种身份上的认可,从此具有修炼本门功夫、使用本门符咒的权力,并有一定的隐性能量随身保护(即传统所讲的“随身兵马”或“护法”)。
所谓打通气路,是指师父强力打通弟子身上的全部或部分气路,一般而言,每种功夫都是通过人体某条气路的运化,内外能量交换而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效果。
所谓传度功力,是指师父将其多年功力通过一定方式强行灌注到弟子体内,使弟子瞬间便具备相当的功力水平,提升到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对于两广民间大多数道法功夫来说,主要是靠师父过功,过功以后立刻能用,而且接受过功次数越多则功力越强。过功之后,一般无须再专门修炼,只在特定时日供奉祖师即可,但笔者认为如能坚持修炼也可增加功力。如无师父过功则无法学会,即使对符咒(花字)滚瓜烂熟也没用。
过功有“文过”、“武过”之别。文过,即在家中法坛前过功。武过,一般要在野外或高山顶上过功。文法功夫(即治病祈福类)只需文过即可;而某些武法功夫(即防身制敌类),则需一次文过、一次武过才算圆满,才能功夫上身。
两广地区民间道法的过功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封身:弟子仅穿短裤(异性弟子可以穿衣服)站在法坛前,师父用香火在身体四面画上符号封身,一般是前后左右各9道,共36道符号。有的门派,在头顶脚底也画有符号封住。
2、过掌:师父在坛前请师念咒后,闭住气运起功力,把特定符号画在自己掌心,再压入弟子掌心,弟子接过后即握拳保存;然后,师父再用香火在弟子掌心重复画此符号一遍,弟子握拳保存,即告结束。武法功夫特别注重过掌。
3、吞符:即师父在黄纸、红纸、白纸上用朱砂或墨画出特定符号,令弟子焚化于水中吞服;或者师父直接用指或香火画符于水中,令弟子喝下。特殊功夫的吞符,有一定时间要求。
4、血传:即师父割开自身某部位(一般是手掌,也有割印堂者),弟子亦割开自身同样部位,两人割开的部位相对接触,血液交融一下,表示血脉相传。因门派不同,也有仅弟子割开自身而师父不必割者。
5、授法器:对于将要出师的弟子,师父要举行一套完整的仪式,给弟子再次加持,然后授予法印、令牌、法卦(茭杯)等信物。有的门派还需吞符、授出师符等。
6、敕封:即师父“上表天庭”,授予弟子一定的职位,以便调动“兵马”。
7、开金口:对于一些高功夫的师父而言,某些情况下,过功形式可以极度简化,就是一句话而已。师父说:“这个功夫传给某某了,你可以用了”,那某某弟子马上就可以用。此即口教心传之法。
在一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在那乱哄哄的时代时在,人民都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庄子所拓展的内在人格世界,乃艺术性及非道德性的(“人格”一词不含伦理判断或道德价值)。因而在他的世界中,没有禁忌,没有禁地;他扬弃一切传统的形式化,遗弃一切信仰的执迷。
在现实生活中,无一不是互相牵制,互相搅扰的,庄子则试图化除现实生活上种种牵制搅扰,以求获得身心的极大自由。化除的方法之一,即是要虚静其心——通过高度的反省过程,达到心灵虚静,能掌握自身的变化,并洞悉外在的变化,而不拘执于鞭一特殊的机遇或固定的目的。因为外在世界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同时人类本身也受情意的驱使而在万物变化之流中奔走追逐,不能中止,直到形体耗损殆尽,仍属空无所持,这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
面对这样可悲的现象,庄子乃转而对内作一番自觉的工作,在自觉过程中,感悟世界的幻灭无常,于是认定驰心于外物,对于人类的精神实是莫大的困扰。由是导出庄子哲学之轻视物欲的奔逐,而倾向于精神的自由,并求个人心灵的安宁。
庄子对于现象界有深刻尖锐的洞察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把一切都看得太透彻了。如茫茫人海,各人也浑浑噩噩像乌龟似的爬来爬去,忙忙碌碌像耗子似的东奔西窜,然而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惊惧结什么,为得着什么。一旦省悟时,便会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如此地莫名其妙……看开了,一切都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你就会不屑于任何事物,任何行动。然而这样的社群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如果每个人都像庄子笑声下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进入到“每件事焉似丧其耦”的境况,那末个人和社会岂不近于静止?因而,庄子哲学如何处理及适应这情况,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了。尤其是今日的世界——已被纳入了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中,缓步或停足都有被抛弃的危险。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庄子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道行者,也非逃离现实生命的乌托邦理想的人。他的见解是基于人类无止境的餍欲与物化的倾向所引起发出来的;同时,鉴于个人的独存性已消失与被吞噬,遂于洞察人类的处境中安排自我的适性生活。没有这种感受的人,自然无法体会庄子。因而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说,能感受多少,他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他的看法是无法得到大众一致公认的,同样的一句话,有人会视如智慧之言,有人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庄子的哲学不是写给群众看的,庄子的说话也不是说给群众听的,他的声音有如来自高山空谷。
读庄子书确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跳跳跃跃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河伯海若的对话,以及井底虾蟆的设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从庄子哲学的恢宏气象看来,也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思想角度,从不拘限于枝枝节节,秋毫之末;但他并不抹杀精细的分析,否则就犯了《秋水》篇中所说的“自大视细者不明”的毛病。他往往从整体处观察事理,从各个角度作面面的透视。
从庄子哲学的对境来说,恢宏的气象乃表现于不以人类为中心(不拘限于人类),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拘限于自我),而能推及于广大的自然界。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方面表现出民胞物与的胸怀,另方面又呈现着艺术精神的和谐观照。很显然庄子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客观和主体——的对立关系。这种主客一体的宇宙观,实为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和西方哲学主客对立的宇宙观,迥然不同。庄子不仅要打破主客对峙的局面,进而达到二而合一的境界,他还要进一步达致物我(主客)两忘境界。在这里,庄子充分表现出大艺术家的精神。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1-07-01
时间:2020-06-02
时间:2020-09-05
时间:2021-03-29
时间:2020-10-24
时间:2020-06-25
时间: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