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文化 > 道家 > 正文

北京东岳庙 九转内丹术

来源:互联网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5 09:14:24
北京东岳庙 九转内丹术 九转内丹术九转内丹术,系陈朴所创的一种道教气功养生法。是一套经整理的古典道家内丹术,修炼方法具体详细,所述内气运行路线及内景历历如绘,不啻修炼家的内炼记录;且讲究气候、时节、地磁、光线的配合;其修炼方法也与一般丹经不
九转内丹术,系陈朴所创的一种道教气功养生法。是一套经整理的古典道家内丹术,修炼方法具体详细,所述内气运行路线及内景历历如绘,不啻修炼家的内炼记录;且讲究气候、时节、地磁、光线的配合;其修炼方法也与一般丹经不同。据记载,陈朴,号冲用,唐末五代初人,受道于钟离,与吕洞宾同时,著《陈先生内丹决》,载《正统道藏》妇字号下,盖后人所记也。陈朴的内丹术,颇有特色,它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很少神秘主义的色彩;其功法与一般不同,并不首先打通督脉,而是着重于任脉一路的运炼,从第一至第七转,活动的范围始终是上下于心肾三焦之间,直至第八转才由泥九过夹脊,由上沿督脉下行,复归丹田;功法系统完整,从炼养胆气入手,依次炼心、肾,再行养阳、养阴之功,最后炼骨、炼肉、炼脏腑,直至丹成功圆;修炼的方法具体详尽、效应确实,内气的运行部位,所历经络穴
位,怎样呼吸吐纳,如何采天地日月之精华,一步一环,毫不含糊,转转有成。可见,此功是陈朴内炼的记录,经验的总结。一般人依法行之,修炼下辍,久必大有益于身心,虽然"飞升"是妄谈,但是也会产生本质上的变化,超平常人,这就是"仙",
所谓"内丹",是由人身内心肾精气交媾而成。心藏神属火,肾藏精属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神精相合,气在其中,三宝合炼,即成内丹。"内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转而成九者,九为阳数之极,数至于九,则道果成矣",从一到九之数,表示事物经过一定的量变,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内炼先通胆腑之气入手,"天地生气萌之于春,万物得生气然后能生,人之得生气藏之于胆,人能通胆之气,然后内丹成就-转之功"。在内炼的过程中,也强调遵循天地日月运行、阴阳消长规律修养方法。自然气候变量的特定组合.即
气候、时节、地磁、光线等基本自然条件的综合变化。对于 人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与体内调节生命节律、控制生长衰老的生物钟息息相联。在特定的节气时辰,按照特殊方法锻炼,就能使自己的体质逐渐发生变化,返还生命的最佳状态,下面介绍九转内丹术的功法步骤、要点及效应。
第一转 降丹
练法:时间选在每日二更尽三更初(23点左右),先少量饮食,避免过饥、过饱;洗漱定神,调和心绪,排除杂念。然后盘膝而坐,闭目存神,候息出入调匀,先以舌倒卷定舌根两窍,闭住呼吸,渐觉左右太阳经有两道气从大牙根冲上,贯两太阳穴;次入顶门,感觉两气相交合,即为一次。每次毕,开目稍待,然后再闭目,复行法如前,候气至顶部泥丸宫即止。如此,每夜行三次。
效应与注意事项:行至数夜或数日之间,渐觉气从泥丸宫流入脑,沿喉咙透夹脊,串尾闾,贯胆脐冲心胸,觉胸中温煦舒畅,是真气下降的征兆。再练数夜,感觉气抵心中,心中温煦微动,此温气又从心而上,过喉咙,入舌下。口中微觉苦昧,就是胆气生升,阴阳调和,内丹将降的征象。此时应注意,练功之时切勿受人或动物惊扰,并应在坐前置一小桌,以备在出现突然气行,感觉身形渐大、精神兴奋,渐觉房舍人物山河在自己身中,手足不知所在之时,手有所按托。出现这种情况时,当以手扶桌,闭目。这时,可能觉得心头一团光亮如日坠于下丹田之中,这就是内丹下降的体现。丹降之后,不可立即睁眼。先渐渐收拾意念,然后使四肢复旧、睁眼。有条件的内服人参汤,晨起饮热粥;没有条件的单饮热粥亦可。将养一二天,就完成丁第一步降丹功法。降丹功法有消百病、增体力的效果。
第二转 交媾
练法:选初九(农历,下同)、十九、二十九日正午时分,端坐在静室之中,盘足瞑目,叩齿九遍。待神志安定、内气调和,然后行闭息之法。以一呼一吸为-息,每一闭八、九息。-闭完毕。缓开双目,恢复呼吸,再行闭息法如前。初闭时息数可少至-次二次,渐熟悉后五次,极熟练后九次。
效应与注意事项:依法行之,待闭息之法极熟练时,便是体内火候周足之时。此时,自觉心中温热,四体舒适,心神翕动,-道热气下流丹田,此是内丹入丹田的征象。丹气渐成,静坐之际时有神光从眼而出,此乃丹光,体质进一步加强。
第三转 养阳
练法:选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半夜,洗漱毕,入静室端坐,盘膝,叩齿六遍,凝神瞑目入息。入息者,微吸不呼。每一入六息,如此六遍。待月尽之日半夜时分,依前法于静室中闭目盘足而坐,先以左手按摩顶门,右手按摩尾骶,各四十九转。按摩时,紧闭气息,至次数完满,稍事休息,再闭气息,再按摩,如此三次。
效应与注意事项:行功之后,觉五脏中其热如火,乃火行之候。在二十六日或月尽之时,觉左胁内动摇,或微微有声?坏廊绕?峁?ぬ铮?比胗倚仓?拢?淙热缁穑??⌒砭梅较?АH艟沧?诠郏?杉?笮蚕掠?quot;一颗明珠,如火轮之状";还可听到天地和谐之声。此外,生理上也可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二便减少,一月仅十余次,男性生殖器渐缩,肠胃亦觉微缩。
第四转 养阴
练法:选初六、十六、二十六日半夜时分,洗漱毕、入静室闭目盘坐,叩齿三十六遍,宁神闭息。这时期闭息,与前不同,直使鼻内无出入之息,直候体内真气充满,气贯舌窍,口中津液满溢,然后缓缓咽之,意念其归心。归心之津液激动心神之火,温煦全身,五脏觉热,遗体微汗,四肢舒适。如此为一遍。每至二十六日,如此行功三遍,止功。
效应与注意事项:此功行后,可觉右胁有声如雷鸣,-道热气流入丹田,鼻中火光迸出。此功练成后,于静坐之时,能感觉内丹的神光从顶门放出,如一轮明月,罩笼身体;身体不畏寒暑风霜,四季如一。
第五转 换骨
练法:选初九、十九、二十九日正午时分,面南盘膝,闭目,对日而坐。候气定,闭息使气无往来,充满于内,意念内外真火相交通,-身上下通红,光明满坐。二三十分钟后,渐觉丹田一道凉气(真水)上贯于心,如水晶一团在心上。然后睁眼呼吸,由鼻向日吸日华之气,意念归其心,与真水相激。如此行九九八十一次而止。
效应与注意事项:吸日华气归心、与真水相激,便觉心头气动,丹田如鱼涌跃。此功行三载数足,则能脱胎换骨,只觉夜间汗出如白膏。这种反应,陈朴认为是"凡骨随汗而消",并称之为"阳砂换骨"。
第六转 换肉
练法:选每月十五日夜半子时,洗漱毕,对圆月而坐,闭日盘膝,调和气息,而后合嘴闭息,意念真气充满六腑,体内肾之真明之气与空中月精之气相互交通,身形莹如水晶,湛然明朗。二三十分钟后,渐觉一道热气(心神之火)降入丹田,如一团火轮在玻璃盘中。然后缓缓睁眼呼吸,由鼻向月吸月华之气,意念其归入丹田,月华真明激动丹田真水、水火相交,如沸池之状,如此行八八六十四次而止。
效应与注意事项:吸月华气归丹田,与丹田真水相激。便觉四体汗出,百脉舒畅。如此功行二载,则能换去"凡肉"。照陈朴说法,采月之精华纳入丹田,结为"阴粉"。-年之后其"阴粉"化入肉中,其反应是"但觉大小便常有紫血随气换下"。
第七转 换五脏六腑
练法:此功需在绝对清静纯化环境中修炼,按陈朴的要求是"远离尘世,人深山之中岩间"。练功环境选定后,冥坐,闭息凝神,口鼻绝往来之息,意其真阴真阳交于腹中,归于四体。
效应与注意事项:七转之功练千日,便觉顶门窍开,出红黑之气,此乃五脏换成胎气,胎气发散的体现。待感觉顶门窍合,是胎气出尽,七转功满的征兆。依陈朴之说,此时的身体日间便现形影通明,色如红玉,甚至可以腾空飞行。如果丹火太盛,五脏发热,可于初九、十九、二十九三天, 入水洗浴,此际可见"真丹光明,如火轮之状"从阴户而出;良久舌下生津,丹光又自阴户而入。一直练到八转,即可不浴。
第八转 育 火
练法:内丹之功练至八转,便形成了上接舌下两窍、贯于口中,下接腹脐的体内稳定不消的内景联系,陈朴称为"地带",似婴儿之脐带。若遇丹火内发,五脏燥热之时,即闭目冥坐,在闭息之后,意念口衔"地带",息气内通。丹田真水渐长。至第九日,真水长至喉咙,便觉内丹浸于此水之中。半夜,冥坐闭息,吸此水上入泥九官,沿督脉下行,过夹脊,复归丹田。
效应与注意事项:功成之后,内火归真,永无热毒之患。
第九转 "飞升"
功至九转,无法无诀,任其逍遥。"道果圆成"。陈朴形容说:"九转逍遥道果全……足蹑祥云谒九天",实际上是神清体轻,永无疾病,老者返童,养生达到最高境界。
以上述陈朴九转内丹术功法要点,一般人宜练一转、二转、二转、四转,便可增强体魄,预防常见病;五转、六转、七转难度很大,非专门养生家,摒绝世务,专事修炼,不可实行。至于八转、九转更非-般人所能企及,冰山绝顶之宝,需特殊人去摘取。

北京东岳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和其弟子吴全节募资兴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正一派道观,有“华北第一道观”之称。

张留孙本为江西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随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到大都朝觐。不久,张宗演回到江西,留张留孙在北京作为天师代表。由于张留孙治疗太子和皇后的疾病有功,很快就得到了元世祖的宠信。世祖在京城建崇真宫供张留孙居住。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张留孙为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赐银印。大德年间,元成宗加封张留孙为玄教大宗师,同知集贤院道教事。武宗及仁宗出生,都由张留孙取名。可见元朝皇帝对张留孙的宠信之至。

 

张留孙晚年见大都未有泰山神东岳大帝之庙,遂发愿筹资兴建。延佑六年(1319年),张留孙在齐化门(即今朝阳门)外买好了地,但还没来得及兴建庙宇,便去世了。嗣宗师吴全节继承师志,于至治二年(1322年)春建成了大殿及大门,次年又建东西两庑,塑了神像,朝廷赐名“东岳仁圣宫”。泰定二年(1325年),鲁国大长公主捐资兴修建后殿,作为东岳大帝的寝宫。

玄教在在元朝,因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而盛极一时。但随着元朝的灭亡,玄教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明朝只承认龙虎山正一天师道,不承认玄教大宗师,玄教遂自行消亡。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将南京朝天宫的清微派道士禹贵黉委任为北京东岳庙住持,从此北京东岳庙的法派就不再是玄教,而是清微派了。(清微派是兴起于宋朝时候的一个道教派别。)

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147年),对东岳庙进行了修葺,英宗亲自撰写了《御制东岳庙碑》。此后,明、清两代先后多次对东岳庙进行了维修和扩建。

东岳庙的清微道士从明朝一直传承到民国时期,先后传承了二十三代。解放后,东岳庙改作他用,道士被遣散。20世纪80年代,朝阳区成立了“东岳庙腾退修复领导小组”。90年代,朝阳区出资2000万元对东岳庙进行了修缮。1996年,国务院将东岳庙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北京东岳庙管理处暨北京民俗博物馆正式成立。1999,恢复了传统的东岳庙庙会。庙会一经恢复,这座建于元代的古观,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叫绝的古建、楹联、碑刻等而离誉京城,名扬四海。

东岳庙的主殿是岱岳殿,殿内供奉着幽冥世界的最高主宰泰山神东岳大帝。东岳大帝的祖庭在泰山岱庙,北京东岳庙乃是其行宫。泰山在古代被视为距天最近的地方,与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故自秦始皇起便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的圣地。但在民间,自东汉以来,即流传着泰山为治鬼之所的说法,认为人死归土,都要到这里接受审判。泰山脚下的蒿里山、梁父山,便成了招人魂魄的幽冥地府,泰山神则被奉为冥界之王。

人们传说,东岳大帝统领下的幽冥地府,有七十六个办事机构,称为七十六司。各司皆有神主,俗称判官。北京东岳庙塑有七十六司神像,但因殿堂不足,有的殿只好让两个司合署办公,故七十六司共占用殿堂六十八间。过去,七十六司殿堂前都挂有白底黑字的楹联,内容既是对各殿司神职能的诠释,也是中国人善恶报应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们或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或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或意蕴深长,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七十六司的设置,是以人世政治加诸鬼神,宣扬的是仁民爱物、忠君孝亲的传统伦理。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于1924年先后两次到东岳庙,研究七十六司,并发表了两篇研究文章。后又不断有中外学者赴东岳庙进行调查研究,以探讨中国人关于冥府的各种传说及老北京的旧风俗。

东岳庙除塑有东岳大帝和七十六司神像外,还供奉有其他众多的神灵仙真。据称,东岳庙曾供有三千尊神,号称神像最全。据1928年北平社会局对东岳庙的神像进行统计,那时尚有神像1316尊。东岳庙的神像中,既有天界至尊玉皇大帝、科举之神文昌帝君、伏魔大帝关圣帝君、荡魔天尊真武大帝、赐福赦罪解厄天地水三官大帝、众星之母斗姥元君等天界大神,又有保佑妇女儿童、赐子广嗣的碧霞元君、子孙娘娘,保佑人们发财的文武财神,赐给人们姻缘的月老,除瘟去疾的五瘟神、行医治病的药王、保护粮仓的仓神以及灶王爷等民俗之神,还有建筑业祖师爷鲁班、骡马驴行的祖师爷马王爷、梨园界的祖师爷喜神等各种行业之神。


东岳庙的另一大特色是碑刻数量众多,为京城各庙之冠。由于碑刻散落在正院、东廊、西廊、北院各处,且排列不甚规整,故历次统计数目都有所差异,民间甚至流传“东岳庙的碑数也数不清”的说法。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东岳庙的碑刻进行了拓制。北京文物研究所分别于1959年、1963年对东岳庙的碑刻进行了普查,将每块碑编号。文革期间,庙内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底东岳庙交归朝阳区文化文化局收归时,完好树立的碑仅存18通。1997年重修东岳庙时,又发现了许多被埋在地下的石碑。目前,中路正院共有石碑89通。而在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碑刻就有163通。最早的碑刻是元天历二年(1329年)的《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最晚的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立于新鲁班殿前的鲁班会碑。

在众多碑刻中,最著名的就是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撰写的《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师张公碑》,俗称道教碑,号称镇庙之宝。赵孟頫\\喜好道教,与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吴全节交往甚密,曾奉旨为二人画像,悬挂在大都崇真宮中。至治二年,张留孙羽化,赵孟頫悲痛不已,不顾年老体衰,欣然奉诏撰写《张公碑》。洋洋两千余字,详细记述了张留孙平生之盛迹,赞美之意,溢于言表。数月后,赵孟頫\\也辞世而去。七年后,碑文刊刻立石。民国年间,每到春季,琉璃厂荣宝斋就要来搭棚立架,拓印碑文,在庙会上卖。2001年经专家鉴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东岳庙的碑刻中,数量最多的是香会碑刻。在已知的163通碑刻中,有135通是由各类香会所立。东岳庙的香会是由各行各业人士所组成的为东岳庙庙会服务的团体。

东岳庙的庙会由三月十五日开始,持续半个月,以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之日为最盛。庙会规模宏大,而东岳庙的道众最多不过十几人,因此筹办庙会,全仗各香会出钱出力。

香会名目繁多。有些香会以进献的主要祭品命名,如白纸会、献花会、路灯会、盘香会、净水会、供膳会、寿桃会;有些香会以在庙内的活动命名,如掸尘会、放生会、净炉会;还有些香会以供奉的神明命名,如鲁班会、马王会、精忠会(岳飞)、庆司会(供奉七十六司)。

在庙会前夕,诸香会都要在庙门和各街坊巷口张贴“报单”,也称“会启”,告知诸位会员及香客,作好准备。据清代的一份万善掸尘会报单所载,该会的活动安排是:庙会的前一天会众们斋戒沐浴,在三茅君殿前安坛设驾。夜里子时,即为诸神掸尘。第二天清晨,礼拜神灵,进献贡物。午间作素斋一桌。

从碑刻刊列的会众署名中,我们看到东岳庙香会成员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网罗了北京社会各个阶层。

东岳庙的各个香会,规模都较大,一般在二三百人以上,有的甚至达万人以上。其组织比较周密,香会的总负责人称作会首,下设副会首若干。正、副会首之下有“都管”,都管之下又设各种“把儿”,分司事务。如钱粮把、水把、神堂把等等。

东岳庙的庙会,除了有众多的香会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东岳大帝诞辰日,要举行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大庆典。出巡的意思是东岳大帝于这一天降临人间,走街串巷,监察下民,劝善惩恶。出巡时,东岳大帝圣像被放在八抬大轿内,由香客门抬着,队伍的前面有旌旗鼓乐导引,有凶神恶煞的判官,有披枷戴锁的“罪人”。紧跟在后面的是众香会,身穿彩衣,边走边演,气氛热烈。所经之处,观者如堵。出巡之后,香客们又把东岳大帝圣像抬回庙内大殿中,并给东岳大帝进献新的服饰,焚香后才算礼毕。然后人们在庙外茂密的长松绿柳之下,开怀畅饮,享受神人同乐的欢娱,直至天黑。

从众多的香会和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况可以看出,自元代以来,东岳庙己成为凝聚北京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了解东岳庙及其各种香会,是了解老北京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关热词: 北京